面向土地退化中和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逻辑框架与关键问题

摘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中国应对土地退化挑战、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有待提升,以支撑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15.3提出的土地退化中和(LDN)概念,建立中国国情下面向 LDN 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框架与逻辑主线,提出实现 LDN 的关键研究问 题。结果显示:(1)LDN的发展体现了国际生态修复项目从分散到融合的过程,其概念框架与实施逻辑具有基础性与普适性,可为中国探索系统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2)面 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聚焦一个问题(土地退化)、借助一个指标(退化土地占比)、实现一个目标(LDN),遵循“调查分析—退化识别—中和目标—中和布局—中和措施—中和监测”的递进式规划逻辑;(3)面向 LDN 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关键内容包括问题诊断、优先区识别、修复单元划定、监测机制设计等,有待研究深化。为促进LDN概念本土化,建议建立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平衡(生态“退修”平衡)机制,以避免、缓解和修复国土空间全地类的数量、质量、生产力流失与退化为目标,统筹规划编制与项目实施。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土地退化中和;国土整治;生态补偿
背景
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退化是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作为近40年来全球城市化与工业化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严峻的生态系统退化挑战。为应对系统性、深层次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中国提出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然而,现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中的指标系统性、环节逻辑性、尺度衔接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亟需提出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规划逻辑,形成目标明确的规划主线,引领生态修复行动形成合力。P1
LDN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土地退化中和(Land Degradation Neutrality,LDN)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5.3,旨在“在特定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内,用于支持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和粮食安全的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保持稳定或增加的状态”。LDN的发展体现了国际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从分散到融合的过程,能够为中国开展系统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P2
LDN研究进展
自2015年LDN概念提出后,国际学界逐渐形成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LDN科学框架的深入理论解析:对LDN科学框架的五个模块(愿景与目标、基线设定、中和机制、中和实施、中和监测)进行深入理论解析,并针对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完善。P4
LDN概念向实践转化路径研究:探讨LDN指标选取、监测方法、实施后果等问题,并基于国家案例研究总结LDN实践中的挑战与经验。P5
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框架
可行性分析
将LDN目标纳入中国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具备多方面可行性:
发展历程相似性:LDN发展历程体现了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从分散到聚合,与当前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目标一致。P6
关联机制:LDN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在愿景、理念、路径、行动等方面存在关联机制。P6
指标优势:LDN指标兼具全局性和可操作性,可弥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统领性指标缺失的问题。P6
制度优势:中国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条线”模式使得宏观、全局目标可在基层快速落实,有助于LDN规划目标实施。P6
总体框架
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框架聚焦一个问题(土地退化)、借助一个指标(退化土地占比)、实现一个目标(LDN),带动相关目标(如碳中和、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助力生态修复规划愿景实现。P6P7
规划逻辑
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遵循“调查分析—退化识别—中和目标—中和布局—中和措施—中和监测”的递进式规划逻辑,以实现LDN为主线,衔接规划体系中各个环节。P8
关键研究问题
为支撑面向本土化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需要优先围绕以下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基于土地退化指标的生态保护修复问题诊断:综合评估指标与方法,确定关键土地退化指标,避免指标体系过度膨胀。P9
基于土地退化过程的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识别:区分规划区土地退化过程(未退化、已退化、正在退化、将退化),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退化过程分类。P9
基于LDN潜力的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划定:兼顾可行性与科学性,将生态修复潜力较高与较低的邻近行政单元组合作为中和单元,并根据总潜力确定中和基线。P10
面向LDN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监测机制: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对项目尺度与区域尺度进行同步逐年定时监测,并为区域间生态补偿提供动力。P10P11
结论与展望
LDN作为引领生态保护修复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中国形成特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与逻辑主线具有启示意义。为促进LDN与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衔接,可考虑建立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平衡(生态“退修”平衡)机制,统筹考虑国土空间全地类的数量、质量、生产力流失与退化,以生态“退修”平衡为目标,引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投资与项目实施,并为区域间生态补偿提供动力。P11P12






推荐阅读
-
专家观点 | 系统观下的矿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构建
-
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继续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
干旱区废弃矿山的四种仿生境生态修复模式
-
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可提高大规模生态恢复规划的实用性和效率:社会生态系统的启示
-
一图读懂 |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的指导意见
-
厦门实践——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导读2025年1月13日,生态环境部 司法部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
-
伊犁河谷矿山地质评价与生态恢复对策
-
国外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
-
自然资源部:推动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
专家观点 | 系统观下的矿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构建
-
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继续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
干旱区废弃矿山的四种仿生境生态修复模式
-
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可提高大规模生态恢复规划的实用性和效率:社会生态系统的启示
-
一图读懂 |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的指导意见
-
厦门实践——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导读2025年1月13日,生态环境部 司法部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
-
伊犁河谷矿山地质评价与生态恢复对策
-
国外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
-
自然资源部:推动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
专家观点 | 系统观下的矿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构建
-
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继续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
干旱区废弃矿山的四种仿生境生态修复模式
-
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可提高大规模生态恢复规划的实用性和效率:社会生态系统的启示
-
一图读懂 |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的指导意见
-
厦门实践——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导读2025年1月13日,生态环境部 司法部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
-
伊犁河谷矿山地质评价与生态恢复对策
-
国外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
-
自然资源部:推动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