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践——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导  读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一体化工作,扎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贯穿于经济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为研究当代城市有关湖泊与海洋方面的生态修复及其治理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和质性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厦门筼筜湖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探究,分析其治理原理与作用机理和技术应用,揭示了厦门36年来始终遵循习近平在厦工作期间倡导的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凸显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价值和生态价值,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深远意义,展现其以生态文明为导向,首创搞活水体,依法依规治理,共建长效机制,筑牢生态屏障,营造优美环境,坚持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与启示。

本文引用信息

陈智毅,詹天仪,狄德海,詹圣泽,詹彪彩,邱斌,詹朝裕,孙君,詹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5,38(1):4-12.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章节目录

CONTENTS

0 引言

1 厦门筼筜湖的历史沿革与修复治理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3 筼筜湖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原理与作用机理及其生态实践价值

4 筼筜湖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推广启示

5 结语


0


引言


湖泊与海湾的生态修复及其综合整治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新近研究观点主要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把生态正义的学理意涵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要重视和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必须实施均衡协调的空间战略,因地制宜地推进县(市、区)经济的特色建设。我国在城市生态修复与治理方面,古有北京北海公园的团城和历史上扬州、菏泽治理城市水系的典范;今有借鉴英法德日韩等发达国家城市生态建设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念,特别是厦门马銮湾新城区的开发建设,科学涵盖了“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功效,成为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建设及其成效体系的成功样板。本文以厦门筼筜湖36年来的成功修复治理为例,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

1


厦门筼筜湖的历史沿革与修复治理


1.1 筼筜湖的历史沿革
筼筜湖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岛西部,原是一片天然的港湾,与西海域紧密相连,曾是一个天然避风港,旧称筼筜港。历史上筼筜港海产丰富,清乾隆年间就有“筼筜渔火”之美誉。据文献记载,1938年,筼筜港面积约为9.01平方千米。渔船夜泊,灯火绵延,是厦门“老八景”之一。20世纪70年代,由于城市发展原因,厦门围海造田,于是筼筜港被人工筑堤造地,一道1700米长的堤坝连起港口,筼筜港由此便逐渐演变直至彻底消失,变为面积仅有1.6平方千米的城市内湖——筼筜湖。
由于环筼筜湖失去了与海洋的对流通道,成为封闭性强、环境容量有限的厦门主城区纳污水体。随着20世纪80年代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经济建设大力推进,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资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大增,主城区居民以及上百家工厂的废水直排入湖,筼筜湖生态由此被完全破坏,导致湖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赤潮频现。筼筜湖一度由昔日盛产鱼虾的美轮美奂之地,沦为了市民怨声载道的“臭水湖”,背负着“美丽的臭厦门”骂名。
1.2 筼筜湖的修复治理
厦门筼筜湖的生态修复与治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2.1 第一阶段(1984—1997年)
1.2.1.1 成立领导小组,市长亲自抓治湖,提出治理“20字方针”,实施截污治理
面对日趋严重的筼筜湖生态问题,1984年厦门市便开始实施截污整治,进行局部治理。由于湖区1.6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承担着市区37平方千米流域的泄洪排涝任务,加上当时的市政设施落后和经济、技术、观念等原因,治理零敲碎打,速度缓慢,收效甚微。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面对群众的呼声,明确将筼筜湖综合治理作为大事要事,亲自部署推动“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陆海统筹改善海域生态环境。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会上,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明确“市长亲自抓治湖”“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这规模已是当时厦门一年基建投入的十分之一。湖边工业全部关停外迁,通过改造排洪沟布局、铺设污水管分流、实施环湖截污、建造污水泵站等措施,全力进行湖区水质的改造提升。
1.2.1.2 因地制宜引潮活水,设立海洋管理与协调委员会
开发建设西堤闸门,利用自然潮差,引入西海域海水,通过导流堤冲刷,进行环湖水体的循环搞活。1994年,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和管理示范项目”工程。筼筜湖治理3年后,实现了水质变好、白鹭返回和湖水基本不臭的第一期综合整治目标。1992年,筼筜湖上迎来一场久违的国际龙舟赛。其时厦门万人空巷,市民自发聚集,为筼筜湖初见成效的治理成就鼓掌、欢呼。习近平同志当年主编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全国首次开创设置生态环境专章的先河,由此奠定了厦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基调。并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过程中,进行拓展推广实施。1995年厦门市成立海洋管理与协调委员会,率先在全国实现“多规合一”。
1.2.2 第二阶段(1997—2011年)
从20世纪90年代起,厦门市开始以打造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筼筜湖治理取得了新进展。
1.2.2.1 截流新增污水,保证汛期安全
1993—1999年,厦门市启动以“截流新增污水,保证防汛排洪安全”为目标的筼筜湖第二期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对环湖周边主要污染企业、入湖排洪沟和雨水口进行截污,通过日处理污水30万吨的筼筜湖污水处理厂流程,达标后方可再引向深水海域进行排放。
1.2.2.2 清淤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2000—2009年,湖区集中开展以“清淤整治,截流新增污水,改善筼筜湖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第三期综合整治。同时,全面形成了典型的从山顶到海洋的系统治理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就。厦门市2002年荣获国际“花园城市”最大规模城市组第一名;2004年获得当年中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城市;2009年获得东亚海岸带管理成就最高奖项。
1.2.2.3 确保晴天污水不入湖
2009—2016年底,环筼筜湖开展以“晴天污水不入湖”为目标的第四期综合整治工程。通过以上四期的综合整治,筼筜湖共清淤560万立方米,扩大水面70万平方米,对环湖30余条排洪沟每10年进行一次大清淤,建设了14千米长的生态护坡护岸工程,基本实现了治理目标。从关停、搬迁环湖污染企业,到高标准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再到先后5次开展全湖清淤工程,经各方10年的不懈努力治理后,筼筜湖水质得到改善,白鹭重返栖息,鱼类数量增加,湖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1.2.3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
1.2.3.1 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依法依规治理
筼筜湖综合治理涉及协调管控范围广、费用高、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压力。厦门市以构建高质量的湖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导向,市人大从1989年起就先后颁布了《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等10余部涉海涉湖的“依法治湖”地方性法规,为筼筜湖区保护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厦门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报告》等也都是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方予出台。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在筼筜书院设立分会场,面向全球展示了筼筜湖骄人的美景,获得习近平主席“高素质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赞誉,极大地提升了厦门的“国际化”服务水平。
1.2.3.2 治理升级,扩大领域,巩固成果,久久为功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历史工程,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厦门从地方法规上规定了筼筜湖区的面积管控、功能定位、保护办法、修复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形成责任明晰、依法治湖、全民参与、社会共享的生态法治基础。规定沿湖扩建成14千米步道的“四湖六园”开放式、多功能的公园系绿地,环湖形成了“城市生态会客厅”的大格局。实现了由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由管理到保护、从自管到共治四个方面的转变,种植了9个品种红树,打造约2.6万平方米位处闹市家门的红树林植被,吸引各种鸟群和海洋生物栖息繁衍,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改天换地、灵动壮观景象,迎来了全流域治理和全方位保护的升级。
1.2.3.3 以民为本,群策群力共建长效机制
2020年8月,厦门市河长制办公室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等共建厦门河长制研究院。2022年11月,群众参与成立了厦门市幸福河湖促进会。在市-区-街三级管理体系、“市民园长”模式、“市民湖长”制度护航下,筼筜湖综合治理工作成为厦门人共同参与及其茶余饭后的“家事”“日常事”。由于考量各方利益的整体规划和明确的政治承诺,全域治理的阻力大为减轻。同时,治理过程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参与作用和代表监督作用,通过面向广大市民选聘“市民湖长”等办法,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筼筜湖保护,共建美丽家园。2023年10月,筼筜湖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7项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经验被生态环境部集中向全国推广。
1.2.3.4 首创搞活水体关键技术核心工程
搞活水体是筼筜湖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中最为关键的工程。该项治水方法和技术属国内首创,核心工程是独创性利用厦门海洋潮汐差变化较大的特点,自然实现吐纳功能,利用潮差、地形和水利设施,引海水自流入湖,把海洋水文学、水力学及排水工程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净化湖水,既有显著实效,又节省能源。通过改建、新建闸门,修筑急流槽、消力池、导流堤,形成大型引水渠道等工程技术措施,把每天约80万立方米的海水引入到湖东桥下的干渠,通过纳变新鲜潮水入湖,环绕冲刷、交换、提升以搞活水体。新鲜海水与原湖水混合后,经过物理稀释、生物化学作用,达到降解有机物质、净化湖水的目的。通过科技攻关,建设西堤闸门和6.5千米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修建海水泵站、海水输水管道和导流堤,引入西海域新鲜海水,实施每日两纳两排,提升了筼筜湖的整体水质,恢复了生物多样性。该工程运行后,水质已达三类标准,黑臭基本消失,鱼虾重现,白鹭回归。于是,筼筜湖又成为人们休憩、游览的好景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5 加快水体交换,改善湖区环境,高质量建设好泵站与堤闸重点工程
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及西堤闸工程是省市重点工程,也是第五期综合治理的关键点。该项目2020年4月开工,由3台泵组和3孔水闸组成,水闸净宽达18米,强排能力达到50立方米/秒。建设施工单位克服了施工空间小、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导流难度大等技术难点,在保证湖库纳排水功能正常运转下稳步推进。2023年4月19日,新建的第二排涝泵站正式与原第一排涝泵站形成联动,将筼筜湖的强排能力提升了一倍多,大大降低了内涝发生的频率。从此,筼筜湖得以进一步加快水体交换,防洪标准从3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2024年3月,全国第9届排水大会在厦门市召开,以此激励厦门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卓越成绩。
1.2.3.6 坚持美化环境,实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美化环境是筼筜湖通脉美体、提升品质的常态化、持续化工作。打造美丽湖区,重塑筼筜夜色,提升筼筜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韧性,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湖心岛遍布的红树林,成为白鹭回归栖息的家园,淤泥综合利用,进一步美化形成了白鹭洲开放式公园,沿湖建设的27千米环湖林荫步道,串联起多处湖堤、坝堤贯通式特色公园。2021年10月,筼筜湖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文明论坛典型案例。筼筜湖区域的“城市绿肺”重要功能,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湖景、“网红”打卡地和厦门城市中心区绿色生态长廊,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厦门城市会客厅”。
1.2.3.7 注重系统治理,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36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20字方针”,坚持投入不减力、治污不松劲、修复不断档、美化不停步,共投入约20亿元接连进行五轮综合系统的整治工程,全面实施海堤开口等系统整治,打通环东海域、西海域和各个湾区的“经脉”,持续为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而努力。按照“宜林则林、宜滩则滩”的原则,科学选择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提升至2023年的173.9公顷,修复沙滩165万平方米,大大增强了海岸带生态的张力与活力。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等的环境生产力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丰富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容的“十个坚持”和“五大关系”,为我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其理论重要意义在于:尊重自然生态物种多样性原则,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尽量减少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减少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破坏,助益改善人居环境及其生态系统健康,妥善解决环境污染困境,恢复生态自然平衡,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现代工程技术的方法措施,加快生态修复与治理,特别是在减少现代城市热岛效应,实现控尘降噪,美化提升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实现人与城乡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发展。
2.2 筼筜湖综合治理始终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正是36年来筼筜湖全过程修复治理的实践保障和科学体现: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系统治理,用制度和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把美丽厦门建设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等等。同时,在36年漫长的修复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视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等方面的关系。
2.3 筼筜湖修复治理的实践价值
2.3.1 坚持依法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厦门坚持人与海洋和谐共生,以生态修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吸引高精尖企业入驻,展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促进“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1994年制定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就是经济特区设立后的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强调“必须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003年又组织构建了海上联合执法机制。
2.3.2 坚持科学治理,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把“环境保护技术”作为重点发展的社会科技领域,注重科学决策,并成立专门的海洋专家组,为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咨询,为海堤开口、海底隧道建设、湾区保护和开发等重大决策提供事先论证服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积极推进“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2.3.3 坚持源头治理,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
坚持关口前移、河海联动,持续推动污染治理向源头、向“神经末梢”延伸,严控和消减陆源污染物,坚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截至2023年底,厦门市域内全部9条溪流的水环境功能区100%达标。当前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已达到99.3%,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2.3.4 坚持系统治理,营造优美海湾人居环境
在全国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因地制宜进行海堤开口、退垦还海、养殖清退、岸线修复、生态补水,有效改善了海洋及海岸环境,提升了港口航运和滨海旅游功能,“把最美的沙滩留给人民”,促进海湾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3.5 坚持协同治理,服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注重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充分体现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观念,不断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积极与国际海洋保护组织、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开展合作。

3


筼筜湖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原理与作用机理及其生态实践价值



3.1 治理原理
筼筜湖的综合治理,主要通过目标规划—实施迁厂—截污分流—兴建污水厂—纳潮引流—防洪排涝—搞活水体—沙滩养成—培植红树林—建立市民园长与河湖长制—建立地方法规保障—坚持因地制宜规划绿化美化优化等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其修复治理目标模式如图1所示。
3.2 作用机理
筼筜湖的治理原理与作用机理及其治理技术应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法则,主要情形如表1和图1所示。实践表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生态保护修复是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同时,经济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也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表2)。
3.3 生态实践价值
3.3.1 治理成效
筼筜湖规划科学、错落有致,布局得当、功能有序,园区美化、别具一格,生态修复、兼创并举。筼筜湖的治理,从污水横流、一潭死水、鱼虾绝迹、掩鼻而行的“臭水湖”,到水清岸绿、碧波荡漾、候鸟翩跹、百鹭齐飞、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从昔日遗憾消失的“筼筜渔火”,到今天更加璀璨耀眼的“筼筜夜色”。筼筜湖如今犹如镶嵌在厦门岛中央的璀璨明珠,是厦门生态高颜值的金名片。检测数据显示,筼筜湖水体氨氮浓度已由1987年的39.4毫克/升降低至2022年的0.076毫克/升;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同时,有鸟类88种。2023年厦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61,优良率达99.7%,并列全国第一。
3.3.2 生态效应
厦门,山青、水绿、湾蓝、海净,其山、河、湖、海、城等自然资源禀赋独特而优越,在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植被修复与森林绿化、湿地利用和水域生态系统恢复、水体净化和水质提升、生态保护及促进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筼筜湖的水越来越清、碧波荡漾,景越来越美、绿意葱葱,湖中央美丽的白鹭洲,鲜花、绿树、青草、曲径,映衬着一派现代大都市宏伟壮观的建筑景象。环湖串联的众多特色公园成为众多鸟类迁徙的新家,成为风景摄影师和自然爱好者追逐的天堂,成为市民就近休闲、健身、观景、娱乐的好去处,无处不吸引着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


4


筼筜湖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推广启示


4.1 规划引领贯穿常态化治理
城市生态建设的好目标、好规划,需要有能激励并带领人们梦想成真的领路人,同时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战略眼光和系统性综合协调机制的创建。发展经济与环境治理是民之所需和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就是长效生产力。保护治理和发展改革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和谐相生的促进关系。1988年至今,厦门牢记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和方向,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坚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通过修复治理使筼筜湖变成了当今的聚宝盆。筼筜湖蝶变的实践证明,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不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2 政策引领推进依法治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厦门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从当年习近平主持编制纵跨15年的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到此后长年遵循制定的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从“依法治湖”提出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与法治”10余部地方法规的制定实施,从基层治湖工作到全国全面依法推行河湖长制,从地方环境治理开始纳入法治化轨道到今天我国全方位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并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列进步,印证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交融互促所展示的思想伟力与实践动力。
4.3 目标引领突出理念方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工程必须以人为本,凝心聚力。筼筜湖的治理成果始终惠及区域居民,这为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30多年前“海岸带综合管理”到如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厦门市民真正从筼筜湖治理初期的被动受益者,转变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实践者。
4.4 生态引领带来民众参与
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和持续管理是系统工程。要树牢“生态立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目标,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过程来治理和管理环境,来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为此,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对待和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依法治理与系统治理的关系、政府治理与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关系,真正赋能厦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从被动者、见证者、受益者,转身变成主动者、引领者、领跑者。
4.5 统筹引领实现多措并举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是一项科学工程,要历史、辩证、科学、系统地推进工作。因此,筼筜湖的修复治理必须注重山、海、湖、城等人与自然、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多方面要素的有机融合,要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中处理好生态环境治理中各要素、各利益的关系,要在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中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大计。并且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中,要坚持历史的耐心、恒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优化促进生态环境不断达标与完美。
4.6 智慧引领体现社会成效
厦门湾区较多,湾中有湾。必须尊重自然,科学治理;一湾一策,多措并举。厦门重视科技赋能,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及专家智库作用,积极探求科学方案,及时解决生态问题,科学推进陆域、流域、海湾、海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特别是极其关键的搞活水体、红树林湿地重构、沙滩系统修复、海堤开口等重大涉海涉湖工程,都遵循科学治理原则。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实施海堤开口清淤整治,重构红树林岸线,修复海湾沙滩,构建优美海湾人居环境。
4.7 自觉引领形成全民行动
通过厦门筼筜湖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成功实践及其一系列打造提升,要加快形成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自觉行动体系,加快建立形成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和政府五方协同联动机制,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理念全面融入日常生活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交往体系和政府治理体系,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和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观,多渠道建立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加快形成全民全社会的生态自觉。

5


结语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厦门筼筜湖生态环境经过全面、彻底、系统地综合治理、成功修复的实践所形成的城市美誉度,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典范,为实现河湖“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而今,在厦门这座海湾型城市中的筼筜湖区域,可尽情体验并领略到这座“海上花园”碧水绿岸、移步易景、风光宜人、心旷神怡的愉悦氛围,偌大的筼筜湖串联成亲水亲绿的梦幻般仙境,使昔日厦门“老八景”中的“筼筜渔火”生态系统焕发新颜,海洋与水经济产业得以极大激活,有力推动了厦门筑巢引凤的吸引力、聚合力。2023年,厦门营商环境迈入“优”无止境的6.0时代,连续三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厦门的“国际范”魅力十足,高端化、现代化、国际化服务业日益聚集,大批优质企业总部落户厦门,一批批“瞪羚”“独角兽”“小巨人”式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应运而生。实践证明,优质生态文明环境有利于提升营商环境,有利于催生新质生产力。
厦门树牢“生态立市”的目标,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一湾一策、接续奋斗,生态文明建设日新月异,当前正以创建厦漳泉城市圈中心城市为契机,通过《2023年碧海行动计划》等举措,积极推动实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优美生态环境目标,不断向海图强,持续抓好筼筜湖综合治理,携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加速培育蓝色经济新引擎,努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城市,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信息


通讯作者詹圣泽(1963—),男,福建省龙岩市人,龙岩学院教授、正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厦门大学和美国MBA硕士,厦门市经济师协会副主任学术委员,福建省甘特经济管理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管理学等。

第一作者:陈智毅(1986—),男,福建省漳浦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厦门轻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新质生产力等。
设计、一审 | 吕睿     二审 | 吴桐

三审 | 孙君

发布于 2025-02-05 15:01:46
收藏
分享
海报
116
上一篇:《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规程》(文末附阅读链接) 下一篇: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

微信号: 后台设置微信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添加微信
复制成功
微信号: 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