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用地再开发路径探析


1

进一步细化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相关政策条款,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2

对低效土地再开发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不断优化调整政策内容,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3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发行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低效用地再开发资金渠道并合理调节利益分配

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以存量换增量、向低效挖潜力”成为必然选择。福建泉州和河北唐山获批全国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以来,积极转变思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深挖现有存量土地价值,对空间资源实现统筹优化配置。








用地集约高效,制度集成创新








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过程中,泉州扎实开展全域摸排调查,遴选首批59个试点项目,在推进盘活利用的同时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形成“基础调查—方案编制—项目报批—现状处置—建设实施—监督考核”的全流程实施路径。截至目前,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和处置历史遗留用地共5.29万亩,超此前3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其中,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5万亩,首次存量盘活超过增量;划定66万亩工业产业区块线,实施百个园区项目建设,推动万亩用地改造,实现分散式工业产业向园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入园率由28%提升至56%。

唐山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自主开发改造,充分调动原土地使用权人实施改造的积极性。同时,探索挂账收储收益分成机制,以中心区22宗成熟地块作为样本开展收储潜力分析,对不同收益分享方式进行测算评估,拟将“按土地出让成交净价一定比例进行补偿”作为收益分享方式。








多元特色做法,支持不同需求








泉州、唐山两地积极探索“工改商”自主改造,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协议出让,历史文化街区联片改造,自主改造开发养老产业等特色做法,唤醒“沉睡”的低效用地,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在泉州,石狮市允许不同土地用途的混合开发与使用,同一宗地上工业用途与仓储、科研、商业服务等用途(商品住宅除外)可以混合布置,改造后工业建筑面积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

石狮探索以协议出让方式,将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优先供应给周边产业项目作为增资扩产用地。如,该市将福建战地吉普户外服饰有限公司西侧1184平方米边角地协议出让给该公司。用地整合后,公司拟投资1.2亿元,新建设厂房及宿舍楼14418平方米,预计年营业额可达1亿元。

历史文化街区联片改造是通过空间整合、建筑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植入和业态更新等手段,统一规划和改造多个文化街区。如,唐山河头老街文化街区项目采取“边改造、边运营”的模式,分阶段改造建设。一方面“老房新改”,对既有建筑进行建筑外立面和建筑内部装饰改造,改造面积约3万平方米,设计、施工微场景50处;另一方面“留白插建”,为位于该街区的某公司原有45亩土地办理增容手续,整体容积率从0.4提高到0.6,可新增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

唐山将养老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允许调整土地用途,支持权利人自主改造。如,2023年为北京首创公司闲置低效果品库面积约13.79亩的地块办理土地用途调整手续,容积率由0.7调整为2.0,便于相邻的福瑞达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收购该地块建设护理院,与该公司建设的其他护理楼和就诊楼形成规模效应。








强化评估监管,拓宽资金渠道








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中,泉州和唐山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与机遇。为使试点工作取得更显著的制度性成果,笔者建议从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管与服务三个方面入手,共同探索高效、可持续的低效用地盘活路径。

——细化政策条款,明确操作标准。进一步细化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相关政策条款,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公正性。针对土地置换、用途变更等关键环节,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和实施细则,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模糊地带。如,明确置换土地的评估标准、审批流程、置换后的土地用途等,确保置换工作符合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

——建立评估反馈与动态调整机制。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对低效土地再开发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政策内容,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建立政策调整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整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政策;为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提供包括政策咨询、技术指导、融资评估、法律援助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支持。

——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参与。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发行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资金支持渠道,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激发市场活力。通过设立公众参与平台、建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项目监督、宣传等工作。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合作,引入专业力量参与政策研究、项目规划等工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作者:吴春岐  张毅 李达 北京城市学院低效用地再开发研究中心


土地观察

自然资源管理业务学习交流平台,内容涵盖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政策分析、实务研究、市场研判、法律法规解读、咨询答疑、案例分析等,为基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广大群众深入了解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提供服务。  

i自然全媒体

编   辑:阎   炎

封   面:摄图网

审   核:毛志红

发布于 2025-03-26 06:39:33
收藏
分享
海报
66
上一篇:北京有震感,震醒了!河北廊坊4.4级左右地震 下一篇:《不动产登记代理人职业资格考试大纲》 附录增减内容(2025年)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

    微信号: 后台设置微信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添加微信
    复制成功
    微信号: 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