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基于“技术—制度—主体”框架

编者按



以往对传统村落资源结构的分析大致遵循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路径,此背景下认知的传统村落资源具有边界性强、层级化突出的特点,不利于新时代下资源价值优势的充分发挥。2023年 “村超”“村BA”的出圈能动地呈现了村落资源的新面貌,并折射出了传统村落资源的新价值,即村落的发展路径可以超越对某类具体资源形式的依赖,并依托村落整体的文化生活形成资源优势。因而理论动态的把握和现实经验的积累对问题的解决都至关重要。相对于“有什么资源基础”,需要更关注“传统村落的资源激活”及其“如何促进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的生成”,一种系统、开放、弹性的村落资源价值生成框架亟需建立起来。这个框架既要关注数字时代的社会特征,又要根植于村落本身的结构性和能动性要素,即关注技术、制度和主体影响下的资源形态、内涵及特征。
基于此,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王钰宁博士、周明博士,于《自然资源学报》2024年第8期发表了《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基于“技术—制度—主体”框架》一文。该文提出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选择爨底下村、吉迪村、夏荣村、仓东村、普济村、明月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长时间、跟踪式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诠释技术的链接与再造、制度的整合与赋能、主体的内生与更新等机制,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互构与转化。研究发现:(1)资源价值判断需要建立“系—体系—系统”的传统村落资源认知观;(2)“技术—制度—主体”是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三维度驱动机制,数字技术为传统村落资源的链接与再造提供了平台,制度在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中起到整合与赋能的作用,主体的内生更新是村落资源价值系统性提升的主导者;(3)技术、制度与主体根植于资源系统发挥着互动、互构与转化作用,传统村落价值因之得以整合、交融与再造。


引用格式如下:孙九霞, 周明, 王钰宁. 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基于“技术—制度—主体”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924-1939. [SUN J X, ZHOU M, WANG Y N. A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source value: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echnology-institution-subjec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8): 1924-1939.]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简介
图片

孙九霞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社科分委会委员,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活化与乡村振兴等方面。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3本著作均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兼任全国MTA教指委委员,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旅游学刊》《地理科学》等编委,青海省“千人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兴疆”专家库成员。

图片

王钰宁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民族旅游、旅游地的社会交往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

图片

周  明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发布于 2024-12-31 20:10:37
收藏
分享
海报
15
上一篇:《无人机航空磁测数据采集技术要求》(文末附阅读链接) 下一篇: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