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广角】中国村庄分类研究脉络与展望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7300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1A0155)、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2023CX523)、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2024-KZ-5)
【作者简介】
曹瑜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范树平,博士,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朱云涛,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 栋,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江淮耕地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
黄 闯,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 要
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导向的村庄分类体系是我国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村庄分类体系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系统全面推进村庄治理的角度,深入剖析村庄分类的目的及意义,从概念内涵、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学科领域4个层次开展基本研究分析,并从村庄类型划分研究、分类方法研究、分类结果运用研究3个方面概述村庄分类研究的进展,由此提出应进一步加深理论研究、规范类型体系研究、探究划分方法技术、强化分类结果运用等展望,以为未来村庄分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方向指引。
[关键词]村庄分类;乡村振兴;村庄治理;国土空间治理;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07-0049-0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曹瑜珺,范树平,朱云涛,等.中国村庄分类研究脉络与展望[J].规划师,2024(7):49-55.
0 引 言
村庄分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村级层面积极落实的先导工作,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现实作用。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明确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4种类型,并要求各地积极落实,但对于如何通过类型识别进行村庄分类仍缺乏具体说明。2019年6月印发的《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进一步指出应根据村庄定位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分类编制,合理划分村庄类型。因此,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和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结合村庄的发展情况、地理位置及人文条件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对各级村庄进行定向归类。
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村庄类型划分研究,研究角度多元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内容较为深入,对实践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平和地方特色等建立村庄分类等级体系;依据村庄的规划管控政策对村庄进行分类。村庄分类作为指导村庄规划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村庄空间重构及乡村治理工作。然而,现有的村庄分类研究仍然存在类型不统一、分类方法不规范和结果运用针对性较差等问题,这也是未来村庄分类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热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全面系统梳理现有村庄分类研究动态,尝试提出未来村庄分类研究的重点,以期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村庄分类研究。
1 村庄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1.1 村庄分类是规避村庄发展同质化的重要思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农村空心化、土地闲置和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加强乡村地区的建设,明确乡村振兴是未来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及重点任务。近年来,为了追求速度与成效,各地的乡村建设相互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庄千篇一律打造度假胜地,或者过于追求凸显村庄特色,忽略了村庄特色的打造与地域是否协调、空间建设是否规范;二是人造古宅、古镇层出不穷,并未考虑乡村的不合理建设是否会造成空间混乱、重复性产业过多等问题。因此,系统梳理村庄分类的相关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地识别、划分村庄类型提供思路,是规避村庄发展同质化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1.2 村庄分类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但是村庄分类作为村庄规划的一个专项内容,各地对其缺乏重视。在重城轻乡的观念之下,村庄分类常被忽视,这不利于新时期村庄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村庄数量多、分布散乱、发展落后,需要处理的问题较多。因此,推进村庄分类研究是进行村庄规划编制的前提,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预测村庄演变方向、找准功能定位之后再进行村庄规划,次序不可颠倒。这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完善了村庄规划体系的建设内容。
1.3 村庄分类是贯彻落实政策战略的重要抓手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着力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可以看出,村庄作为农村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其特征和类型对其发展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2018年9月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科学划分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可见,科学、合理的村庄分类对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 村庄分类基本研究
2.1 概念内涵:紧扣时代发展主题
我国已有的规划政策中较少提出统一的村庄类型,村庄分类研究多集中于对村庄特征的讨论总结,较少探讨相对应的具体类型。例如,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状况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结合村庄的地方特色对其类型进行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规划体系逐渐完善,对村庄分类引导、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等4种村庄类型。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村庄分类应以这4种村庄类型为导向,对村庄进行评估判断,综合分析不同村庄所具有的发展特色,最终将村庄细化归类为若干种类型。总的来说,我国的村庄分类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由集中对村庄类型进行探索转向在规划层面对村庄进行定向归类。
2.2 时间维度:呈现总体增长趋势
从主题、摘要、关键词3个角度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有关村庄分类的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初步筛查。截至2023年9月,搜集到相关文献448篇,其中期刊242篇、学位论文206篇。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近5年发表的成果为243项,约占总成果的54%。可见,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长,村庄分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2.3 空间维度:突出重点、热点区域
由于长三角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城乡关系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对其的研究占比较大。近年来,大量学者从自然角度和社会角度对长三角地区进行村庄类型划分研究。从自然角度看,李肖亮等总结归纳了江苏省内村庄的风貌特征,突出了民俗文化特点;肖铁桥等以巢湖市自然村的空间分布为划分标准,将村庄划分为集聚发展型、融合发展型、引导控制型、旅游开发型、生态修复型、萎缩衰败型和搬迁撤并型7种类型。从社会角度看,赵毅等考虑到江苏省经济强省的特殊地位,将其下辖村庄归类为普通村、特色村和核心村3种类型;刘永强等将浙江省的土地整治模式与其现代化产业结构相结合,不断拓宽转型路径。
由于长三角地区具有地形复杂、山地丘陵较多的自然特征,同时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景观,需强化对传统村庄的完整性保护。诸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村庄受城市辐射强的优势有助于推进城乡要素的系统整合,从而建立起城乡互补、工农互促的规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2.4 学科领域:呈现多元学科融合趋势
近年来,关于村庄分类的研究成果持续增长,对村庄类型划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课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地理、建筑、人口、经济等领域。虽然各学科对村庄分类进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不同,研究的要素也有所区别,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村庄分类研究的视野。在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地理学所占比例较大。地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村庄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的系统研究上,并总结了不同村庄类型的特征,为村庄类型的划分提供了一定思路。
3 村庄分类研究进展
在检索村庄分类研究文献并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处理后,可生成村庄分类关键词图谱(图1)和时间线图谱(图2),该图谱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当下的研究热点。对该图谱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村庄分类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类型划分、方法体系构建和规划整治等,村庄分区管控、发展潜力评价、城乡融合下的村庄规划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从村庄类型划分、村庄分类方法和村庄分类结果运用3个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
图1 村庄分类关键词图谱
图2 村庄分类时间线图谱
3.1 村庄类型划分研究
从单因素角度和多因素角度对村庄类型划分研究进行分类,单因素角度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多从村庄的自然特征、社会经济水平、生产结构、区位条件、发展潜力等村庄相关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单一视角出发对村庄进行分类,或是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乡村权威的单一角度出发对村庄进行分类;多因素角度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多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出发,且大部分研究根据实际案例对村庄进行分类。
3.1.1 单因素角度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
单因素角度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是根据目标差异对村庄中某一个特征进行深入探讨,一般可归纳为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特色禀赋3大类型(表1)。
表1 单因素角度的研究及典型结果
(1)自然条件类包括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4个亚类。在自然条件下,地形地貌角度的研究主要探讨地理特征对村庄建设发展造成的影响。许鑫等根据村庄的地形特征,探究了江西省乡村聚落的演变规律;笪晓军等在分析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当地地貌及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构建了分区型乡村发展体系。生态环境角度的研究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柴舟跃将村庄划分为生态保护优先型、生态保护与城镇化并重型、城镇化发展型3大类型。地理区位亦是村庄分类研究的重要角度,邓雅雯等以地理区位为划分标准将上海闵行区村庄划分为城市型、独立型和邻里型3类。在发展潜力角度下,周宣东强调应根据村庄特征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赵亮等将关注点放在探讨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上,着力促进乡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2)人类活动类包括经济水平、生产结构、主导产业和整治模式4个亚类。人类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从经济水平角度展开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最为常见。原卫利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将村庄分为高水平地区、较高水平地区、中等水平地区、较低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5种类型。这个角度的研究多根据一定的标准范式对村庄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归类。在生产结构上,钟名全以各村庄的产业特质为切入点,将甘肃省农村划分为农业型、生态型、娱乐型3种类型。主导产业角度的研究多是对村庄的产业发展进行预测,如游晓琴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将村庄划分为生态涵养风貌区、园林观光风貌区、生态农业风貌区等5种类型。整治模式角度的研究也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如唐林楠等对村庄进行了分级,并按照村庄定位将其划分为城镇集建类、特色提升类、整治完善Ⅰ类、整治完善Ⅱ类和整体搬迁类等5种类型。
(3)特色禀赋类包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权威程度3个亚类。研究农村地区家族文化的传承,探索村落风俗文化的变迁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文化角度,吕德文对传统文化的演变进行研究,把我国村庄划分为新传统村庄、旧传统村庄、新旧传统相结合村庄和没有传统的村庄4类。在风俗习惯角度,夏国锋将村庄文化与社会活动相联系,将我国村庄划分为宗族类、宗教类和世俗类3种类型。在权威程度角度,王沪宁主要研究家族文化,根据家族权威程度将村庄划分为荣誉型、仲裁型、决策型、主管型等4种类型。
总体而言,单因素角度的研究除了以上3种类型,还有很多其他细化的类型。例如,人口角度、政策角度、民族文化角度等,增加对这些角度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
3.1.2 多因素角度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
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村庄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使各个村庄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整理,根据研究角度与研究结果之间的关系,可将多因素角度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分为3种类型,即由多个自然条件角度的因素形成的组合(以下简称“多自然因素组合”)、多个人类活动角度的因素形成的组合(以下简称“多人类活动因素组合”)以及自然条件角度和人类活动角度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组合(以下简称“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组合”)。
(1)多自然因素组合的研究主要探讨地形及水文等自然特征对村庄的影响。汪婷等以昆明市为例,研究哪些因素对村庄布局产生影响,如在自然因素中分析了地势、河流等因素对村庄的影响;李小龙从地形地貌角度出发,研究了道路便捷度、耕地资源和历史建筑对村域的影响,关注点更加细化。
(2)多人类活动因素组合的研究通过对主导产业、经济水平及整治措施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对村庄产生的作用。例如:罗莎莎等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行方式,通过建立村庄发展潜力模型的方式对村庄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张园林等聚焦多元主体的共同整治,通过整合多方社会资本,形成“上、中、下”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3)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组合的研究探讨的是自然与人类活动两种角度的所有因素对村庄产生的影响。刘斌等综合地形地貌、地理区位、经济水平、产业等角度将白银市靖远县的村庄划分为5种类型;曾艳等从社会角度切入,结合部分自然特色对村庄进行评价。
3.2 村庄分类方法研究
村庄分类方法研究是连接村庄类型划分研究和村庄分类结果运用研究的桥梁。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村庄分类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包括归纳分析法、类型比较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定量分析包括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定量与定性结合也是村庄分类研究的重要方法,且以AHP法、德尔菲法为主。当前的研究多将定量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其客观性较强。
3.2.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自然条件角度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常用的方法。刘天科等基于村庄的主导功能定位,结合村庄的区位条件、人口特征等因素,通过定性分析将村庄分为都市供给型、粮食生产型、生态服务型、边境戍卫型等4种类型;费孝通以开弦弓村为例,采用功能分析法分析了以工厂替代家庭手工作坊的村庄的典型特质以及高水平农业下土地占有的典型特征;彭武卫采用归纳分析法分析了永顺县县域村庄的分类及布局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县域村庄分类方案及布局策略。
3.2.2 定量分析
人类活动角度的村庄类型划分研究方法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展开分析,大大提高了村庄分类的精确度,并且以严密的逻辑运算增加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例如,樊彤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自然特征、产业条件等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计算出村庄综合得分,最终将村庄划分为4个一级类、6个二级类;周游等根据经济水平、资源利用方法、产业结构、人口聚落和村庄发展5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与GIS赋值计算对村庄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在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村庄类型划分中,研究者主要通过对村庄基本特征的分析,使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最终的村庄分类结果。
3.3 村庄分类结果运用研究
随着村庄分类研究的不断深化,如何根据评价结果去引导实践成为村庄规划急需考虑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和部分省份已针对村庄分类出台多项政策,本文主要对近10年来提出的关于村庄规划编制、整治引导及差异管控的代表性政策进行系统归纳,以政策为切入点对村庄分类的实践运用进行阐述。
3.3.1 规划编制
当前,我国的村庄规划体系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城乡水平由二元结构逐步向统筹发展过渡、农村生产形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演变的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的村庄规划体系在技术体系与具体实践上均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促使村庄分类更加合理,对乡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始全国各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同年6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指出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实际,合理划分村庄类型;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加快统筹城镇和村庄的类型,科学确定村庄类型。
综上所述,村庄规划的编制要逐渐向微观化和综合化发展,在内容上要求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导。例如,2019年广州市将村庄分为搬迁村、城中村、城边村、远郊村和传统村落5类,同时策划打造产业联动、文化传承的美好乡村群。这不但有利于村庄的合理集聚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而且其采用资源集中的方法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见,做好村庄分类不仅有利于了解村庄差异,还有助于在规划编制中把握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村庄演变趋势,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3.3.2 整治引导
我国的村庄整治大多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强调对土地的集约使用,以此来保护有限的资源,但由于在这方面的实践不多,无法提供足够的经验借鉴,导致对村庄整治的具体实施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未过多涉及。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对用地的需求量相应增加,仅依靠土地效率的提高来应对城乡用地需求量增加的方法并不可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积极进行村庄分类研究、深入探究基于村庄分类的整治方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并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2021年,湖州市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市累计减少5亩(1亩≈666.67 m2)以下的零星耕地300多片,新增集中连片耕地3 000余亩,持续推动形成集中连片耕地,破解了耕地碎片化问题,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整治工作不仅解决了湖州市农村土地碎片化问题,还推进了村庄整治。湖州市通过科学制定全要素的村庄整治计划,调整无序的自然村布局,淘汰老旧农房,合理开发村内空地、废地,优化全村空间布局,对美好乡村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3.3.3 差异管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的村庄规划方法已不符合目前的形势。传统的编制内容仅关注村庄建设,并未对村庄的总体布局进行综合考虑,更是忽视了对永久基本农田及耕地的保护,且尚未考虑到全域的土地整治,对此建议村庄规划要不断进行变革创新。政府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确定不同类型村庄所能承载的建设规模和空间发展方向,针对不同村庄的条件提出差异化管控策略。2017年,北京市提出在镇级层面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功能划分功能片区,并确定全域的功能片区管控要求,这也是进行土地空间管制的重要前提。采用该方法进行村庄管控,使北京市在减少闲置土地数量的同时增加了农户收入。2018年,广州市将村庄规划编制精确到单元层面,并将管控要素分解至单元,同时确立了从单元至地块的建设路径,重点研究单元层面的管控和统筹机制。2019年,福建省泉州市引导村庄全面统筹全域土地整治、生态修复、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逐渐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居民点聚集的新格局;不断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实现陆海统筹与全域管控;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科学制定差异化的管控计划,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推动村庄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土地质量及利用水平的持续提升。
4 村庄分类研究展望
4.1 加深理论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村庄分类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不少学者研究了村庄分类的内涵、模式、机制,总结了村庄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以下需要改进之处。
一是须深化有关城乡统筹理论的研究。城乡统筹理论是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评估已有研究时需要考虑其研究主体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而已有文献多从普遍性的整体维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研究,尚未对其特殊性进行充分考虑,因此未来还需不断加强从特殊性出发的局部统筹维度的研究,从把握城乡局部的共同性逐渐过渡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使城乡统筹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加强对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为探究城乡统筹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深化城乡空间重构理论的研究。乡村空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然而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存在制度不全、机制不顺等一系列问题,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缺乏空间支撑平台。因此,需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打造新平台。当今学者对城乡空间重构的研究多从土地整治角度出发,尚未意识到土地整治仅是推进空间重构的途径,真正可为空间重构提供新平台的是其背后的政策机制及新模式,今后可以从机制重构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探索振兴城乡发展的空间重构模式。
4.2 规范类型体系研究
我国当前已确定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4种村庄分类原则,但是尚未形成一致的村庄类型划分标准,导致实际工作无法开展。由于各村庄的发展水平有差异,机械式搬用村庄分类原则易造成“一刀切”和主观意识过强等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因此,要求探索合理的村庄分类模式,为统一村庄类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另外,针对各村庄差异明显的特点,“就村论村”的编制方法缺乏统筹且耗时耗力,故要注重对村庄类型体系的研究,要立足宏观层面对村庄进行定向归类,归纳出乡村不同区域的一致性与异质性。乡村研究不能仅对某一区域的几个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后便得出分类结论,它需要与其他不同区域的同类特征进行整体比较才能发现此区域与彼区域、此类与彼类的不同。在已有的乡村研究中,对村庄的分类大多是基于学者对某一个区域和类别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非对不同区域相同维度内的差异进行比较所得的结论,故而容易得出“一村一品”的结论。所以,需要对不同区域某一特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归纳,研究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与机制,从而得出具有典型性的研究结果。只有这样,对村庄类型的划分才是可供参考与验证的。
4.3 探究划分的方法技术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村庄分类的技术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依靠建立模型来确定分类标准,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从未来的研究趋势来看,一是可使用多学科交叉、评价方式相互结合的方法。只有采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多视角的思考,才能较为全面地对村庄分类进行评价。可见,综合考虑多种方法、扬长避短是未来村庄分类评价实践应用的必然趋势。应研究村庄分类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的多维度发展,探究多种评价方法表现出的差异性及适用性,在村庄分类评价应用实践中有侧重地选择适合的方法。二是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的分析方法。由于村庄分类研究是一门复杂学科,对其的研究应不局限于村庄的变迁。多层次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及部分综合决策方法(如AHP法、GIS分析法等)在村庄分类综合评价中愈发重要,且综合的系统评价比单一评价在实践上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三是将村庄动态变化数据化的方法。原始数据一般由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获得,从已有成果来看,定性方法普遍存在用时久且主观性强的问题;定量方法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为主,对乡村地区相关数据变化的反应具有滞后性。大数据获取技术在庞杂的数据处理上表现出巨大优势,它能够对乡村人口及相关产业活动的轨迹进行刻画,构建乡村地区范围内能直观显示出人类行为活动的动态数据平台,依靠数据化的乡村信息分析为村庄分类评价与规划提供创新性的实践应用支撑。
4.4 强化分类结果运用
分类本身不是目的,将分类结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是其真正目的所在。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对村庄分类原因及地区特征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今后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需要将分类结果运用到乡村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中。应把分类结果作为统筹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的基础单元,并将其作为实施村庄分类指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分类结果对村庄进行定向归类后,还应结合村庄的个体特征、产业定位、发展水平提出有效指导村庄发展的类型化策略。二是部分研究多是基于数据资料及已有成果对村庄地区进行认知,对村庄的政策以及具体特征和村民意愿的了解不够详细,未能尊重村民意愿,思维上缺乏一定的群众性。今后要注重以薄弱环节为导向,深入村庄进行实地调查,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及人员走访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村民意愿,全方位考虑村庄发展的需求与趋势,找出村庄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辨识村庄的分类情况。结合村庄的具体类型与村民的意愿,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避免在村庄规划上出现过度同质化或差异化的问题。三是各村庄特征差异明显,算法各异,无法形成统一范式。究其原因,在于地区空间及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诸多学者偏向算法的大量引入、追求不断创新。合理规范各空间尺度下的算法适用范畴、深入探究如何将其转换到其他类似领域必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之一。
新媒体编辑:祝桂丽
审读:邓倩
终审: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4年07期
《中国村庄分类研究脉络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