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量化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生态价值的能力》文章发表于国际期刊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24年第203卷,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王永生研究员。
原文题目:Quantify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s and their capability of realizing the ecological value in rural China.
JCR分区:一区
中科院分区:一区
影响因子:12.9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echfore.2024.123386
研究背景
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世界各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而城市化和产业化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农村劳动力外流与迁移,农村空心化和农田废弃等社会经济问题,严重阻碍农村经济转型。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农村地区环境问题严重,削弱了农村的生态功能,威胁生态安全。为应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这彰显了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和商品经济价值的必要性。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农村发展前两大目标。农村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环境,提供了许多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在保障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农村生态价值,可以使农村生态产品和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产业是农村国土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价值实现的纽带。产业升级转型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和农村生态价值的实现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理论框架
中国共有10种产业发展模式,分别为产业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生态旅游、三产融合)、搬迁安置(安置在产业园区内或附近、安置在旅游景点内或附近、搬迁综合发展)、农业现代化(种植业现代化、养殖业现代化、渔业现代化)。旅游业是促进中国乡村产业整合的关键,乡村旅游将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对于产业选择,要从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地方特色三个维度进行考虑。首先,资源禀赋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维度,描绘农村的内在属性。如农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其次,当前产业现状显示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通过农村产业的规模、结构和生产率来衡量。第三,地方特色是农村在资源和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如农业、自然、文化和政治重点。地方特色与农村资源禀赋相互交织,农村产业现状在受到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的影响的同时也会反馈到其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
农村产业发展是农村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转换的桥梁。一方面,农村产业发展有助于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生态价值的实现将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养分,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价值实现之间的良好互动促进了农村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指标体系
本文从乡村的产业现状、资源禀赋、地方特色三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
研究方法
1.模式识别
首先,通过搬迁安置找出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禀赋差、适合发展农村产业的县域。在此基础上,确定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比较优势的县域产业整合模式。其次,找出具有较强农业基础和优势的县,这些县有望发展农业现代化。最后,假设其他没有明显缺点或优势的县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整合来发展农村经济。
2.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k近邻(KNN)模型识别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并将其与指标阈值识别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以检验稳健性。此外,本文使用欧几里得距离衡量样本间的相似性。
3.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价值的能力评估
本文采用绿色黄金指数(GGI)评价一种模式在农村实现生态价值的能力。首先,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计算中国农村的生态价值。将生态系统对经济的贡献转化为货币。然后,运用绿色黄金指数对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价值实现的效率和能力进行检验,计算方法如下:
研究结果
1. 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①西部山区122个县通过搬迁安置3种模式振兴乡村经济,将农村人口从偏远山区转移到城镇中心、县城中心或旅游景点,发展乡村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改造农村产业。②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预计883个县将通过产业融合4种模式发展农村经济。这些县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③474个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且分布广泛。④290个县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农村产业,且分布广泛。⑤中国东北、西北地区、中部平原区和西南山区1085个县采用农业现代化3种模式。其中951个县采用种植业现代化,种植业现代化是中国农村采用最广泛的模式,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
2. 农村生态与经济价值
2020年,中国GEP和GDP分别为63.11万亿元和50.43万亿元,说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很好地利用农村巨大的生态价值。此外,中国农村GEP与GDP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不匹配性。中国西北地区的GEP远高于东南地区,而西北地区的GDP却低于东南地区。西北地区的农村被边缘化,东南部地区农村生态价值相对较低,但在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下发展迅速。中国农村GEP与GDP的空间失配反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3. 农村生态价值的实现能力
本文计算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绿色黄金指数,考察农村地区的生态价值实现能力。绿色黄金指数<1的县有1085个,生态价值实现水平较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平原区和四川盆地。这些县位于中国的大都市区附近,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商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发展了现代农业,促进了生态价值的高效实现。绿色黄金指数>1的县有10005个,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山区。这些县生态价值实现水平较低,特别是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
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和中部农村生态价值实现水平较高,西部农村生态价值实现水平较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通过发展商业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将农村的大部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实现效率高。西部地区未能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将其巨大的农村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其生态价值实现效率较低。
在模式的生态价值实现效率方面,农旅融合和生态旅游两种模式效率最高。根据农村的区位、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通过开发乡村旅游,有效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而搬迁综合发展模式是实现农村生态价值效率最低的方式。这种模式几乎没有开发农村的生态价值。种植业和养殖业两种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农村两种突出的农业发展模式。全国共有1056个县采用这两种模式,覆盖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村。然而,这两种模式的生态价值实现效率较低,表明种植业的转型升级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
讨论
平衡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解决之策。如中国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付费计划,天然林保护计划和粮食绿色计划,在土地绿化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然而,项目运营和投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单靠生态补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改造升级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可能是实现农村生态价值的一种选择。
本文的研究表明 “两山”理论的目标的实现仍有一定距离。未来中国政府应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两山”理论结合起来,设计新的政策和制度,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实现乡村生态价值。其次,识别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指导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价值实现的地方实践。第三,发展中国家应重视设计农村产业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声明
本推送内容仅代表课题组对文章的理解,不是对原文的翻译,请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原文。课题组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讹,也请各位专家、同学批评指正。
分享人:李燕
排版:李妍孜
审核:张青青
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基于“技术—制度—主体”框架
【规划广角】中国村庄分类研究脉络与展望
用户名
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邮箱
确认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