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治理的困境、构想与模式研究——基于优化的集体行动理论

协调治理和包容性增长是乡村振兴关键目标,但空心村现象却导致土地和住房低效利用,阻碍风貌塑造、生态改善、组织团结等愿景实现。为此,国家出台政策以鼓励盘活空心房为代表的闲置资源,旨在探索科学经验,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然而,空心村治理难题是结构性的:离乡但并未放弃户籍的村民为保障生存底线而占有住房并将其闲置,《房屋登记办法》等条文则规制了集体住宅的修缮、租赁和售卖,使非户籍者无法将其利用。当前,这些特性已叠置并加剧,导致空心化续存、衍生、扩大。

空心村治理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为两方面:通过宅基地市场化改革实现资产灵活转让,或柔性引导村民主动放弃住房权属。前者从国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站位出发,通过模糊城乡治理边界促进要素互通,为乡村发展带来活力。后者透过在地视野警惕资本积累和社会剥夺,坚持集体住宅的福利和保障属性,关切弱势村民的小农观念。两种理念均有局限性,过度放任前者会造成社会脱嵌,后者则未改变“父爱主义”治理模式,容易延续内卷化,甚至加深空废现状。

空心村治理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关乎“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议题。奥尔森认为个体容易发生搭便车行为,享受公共资源的好处而不愿意为其付出成本;集体行动研究旨在调整治理环境中的外部变量以促成良性交互作用,最终克服困境、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他提出的集体行动理论是解析存量规划时代城乡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工具。其中,集体行动的核心是宏观宪制和微观操作之间的集体选择机制,它为制定规则和决策提供了一套程序。当中国乡村越来越深刻地被嵌入城乡融合发展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多重现实倒逼时,无疑对空心村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探索能链接国家意志和基层诉求的集体行动理论。

笔者近年来跟进常德市丹洲乡针对“一户多宅型”空心房实施的空心村治理,其从制度和实操层面活化了公共资源池塘,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保障村民社会福利,为解决中国广域的空心村问题提供了“新集体行动”的理论方案与实现路径。

1

从“空心村”到“艺丹沅”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建房是丹洲乡村民在早期熟人社会中彰显地位和积累资本的途径。村民是该时期集体的所有成员,表现高度一致的抢建住宅行动。兴盛的渡口经济、富余的宅基地以及宽松的建设管治导致村民在丹砂、义渡村沿岸地区建设大量未经审批的住宅。2016年,对应的宅基地被政府管控,住宅则因《物权法》保障,权属人是村民,但也被“一户多宅”规范约束了修缮资格,局部呈现“空心村”景象。

2019年,艺术家移民与村民协商租赁将部分空心房转为前者第二居所。此时的集体构成变得混杂,缺乏群体间信任导致行动分异。首先,农民建房审批办法约束村民不得申请修缮空心房,这使房屋持续荒废、租赁价值下滑,村民因而也不再重视租房的绵薄收益。其次,薄弱的经济联系与乡村传统交往模式相悖,导致村民视移民为外地人,不愿与其签长租合同。再次,短租市场的低透明度和非熟人社会使移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有戒心,间接加剧了村民对移民的不信任。最后,模糊的集体土地和住房权属令村民担忧外租空心房的合法性,因而不愿张扬地商议租赁事宜,使租赁关系更加不平衡和不稳定。此时的空心村治理依赖移民和村民间割裂的集体行动,成效仅限于小规模短租。

2

旧集体行动的困局

相比早期村民社区中的村民搭便车、治理内卷化形成的空心房的公地悲剧(图1a),2019年之后的空心房处在“村民无法使用但不愿放弃权属”“移民无法使用”和“集体无法回收”的夹缝中不得善治。首先,政府规定两孩家庭才能申请额外宅基地,多余住宅将被管治。然而现代化生活理念已渗入村民日常,独生子女也希望拥有独栋住房,并最终违规地实施建设。但这些举措都被规划等制度救济所约束且不允许移民直接利用,因而导致空心化。过程中,村民—移民集体内部存在大量非对称信息,导致集体行动出现矛盾。其次,国家对集体的行政界定是含糊的,因此没有确切主体能直接执行空心房收回。最符合集体管治代言人身份的村支两委同时也是村民的一员,出于人情、面子、关系等“非正规”因素考虑,他们不会在资源充沛情况下强制回收空心房从而破坏邻里和谐,而是采取保守的闲置处理。从结果来看,折中办法没有解决弊病,反而造成反公地悲剧(图1b)。

 图1 | 空心村治理困局示意

3

新集体行动的构想

研究结合中国乡村地域特性以修正奥尔森的集体行动要点(图2)。
 图2 | 空心村治理的新集体行动逻辑


3.1 利益相容的行动新基点


在中国,国家在乡村安排了可灵活变更的集体架构——早期的集体以公社或生产队形式出现,改革开放后表现为行政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小组、家庭等组织单元。集体的排他性特质恒定,链接着土地和住房产权的农村户籍是核心要素,阻断他者融入行动队伍。如今,乡村是中国建构社会共同体的一环,集体被纳入国家意志和社会诉求中,在社区层面被重新诠释,其不再限于户籍范畴,而是囊括国家和地方政府、村民和移民等社会以及市场主体的共同体。当城乡结构失衡且社区内生发展受阻时,需要探索包含国家、社会、市场在内的共识以破局。


3.2 制度创新的行动新路径


有两种既有路径:依据《房屋登记办法》的“房地一体”原则向村民收回“多宅”之上的住宅权属,或依托《物权法》对乡村“房地分离”的隐性支持,规制宅基地时仍承认村民拥有住宅权属。二者的短板显而易见,前者缩小了公共资源池塘并将村民也排斥在集体行动之外,后者则违背集体住房的福利定位并阻碍新集体形成。因此,空心村治理不应只是选择和执行制度,而是制度创新。丹洲乡在不改变住房福利性质的条件下活化空心房,形成了“功能上的房地一体”和“权属上的占有、使用分离”并行的治理路径。该过程虽然依赖政府向乡村下探治理权限,通过制度性指引、管控、担保等来打破困局,但不否认存在潜在的乡村社会创新机制,后者会以在地草根的姿态优化固有的国家—基层治理结构。


3.2 可实践、可持续的行动新体系


一方面,选择性激励旨在加深新集体内部链接以加固社区社会资本。首先,湖南省“五类人员比选”下沉,鼓励着乡政府官员和村支两委采用符合乡村振兴基调的方式引导发展,而非放任空心化加剧;其次,长租期和定额分红保障以及良好的生活与投资环境吸引着移民持续流入;最后,权属保护、收益扩大、关系维稳、环境改善等因素提高了村民供给空心房和配合治理的意愿。

另一方面,强制性措施通过政策工具来优化封闭的自治结构、坚守集体行动的新规则。其中,村庄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发展型工具统领性地为空心房活化提供用途指引,农村建房规范等供给型工具维护着住房修缮审批、许可、救济等权限,三方合同则作为需求型工具协调多主体诉求并将口述性约定转化为明文规定。

(感谢导师刘玉亭教授、Darren Smith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感谢湖南大学谷浩教授、丹洲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张晶以及丹洲乡村民在调研过程中的大力帮助,感谢匿名专家在“求是理论论坛”征文评阅过程中给予本文的肯定与建议!本文为第十一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学生组获奖论文,研究目标:规划理论。

本文撰稿:黄世臻


原文介绍

“空心村”治理的困境、构想与模式研究——基于优化的集体行动理论》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4年第11期第37-43页

【doi】10.11819/cpr20241105a

黄世臻,华南理工大学与拉夫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生活空间的演变、现状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珠三角外围典型县域为例”(42171199);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2306150060);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多类型创新空间的演化机制、组织模式与协同治理”(2023ZB17)。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c.cnki.net/detail/article?id=G/weqMdD4qv4vDjrCLdIl4TMCTTfsiMKJMUA5r3R2CMoY85GYL2vgYEUSk3LSZF1huNe1FNqLI6To9KZvchb1O5088J/GFnJYqzZ/24XiCpfhv70kZHmgaLCDIZXaM6FhLe3/hEiEAvuvrEwdKx3d4M9HtsUwFJNjA2a1RtlaDpdeZxY90YtgjpU3KfUaU1lDwcjJJHJ+06v+bIy9iis7vOUCMHXWMv6XWsI+RxI2iNGiZWaabZSbY2RO7jcoR7o7u//F8Xi1ZgYlNT7Shjlh6M4T2iYNdgIKcvvbG+CI2jQbNt4HhhzG/gKEplyih4NkdopSpbRKgIfVn3Tco71S/WD5hMFmJycVYjsYqfTaII+3IF3m35fiTQTfZhTeY+MMiBpGjBHAqsdjH8WD17Alw==


发布于 2024-12-16 10:01:16
收藏
分享
海报
4
上一篇: 宋颖:西安“片区-单元-地块”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管控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单元详细规划为例 下一篇:十大矿床成矿模型,个个经典!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