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县庙岭金矿矿体赋存规律及深部找矿预测

河南嵩县庙岭金矿矿体赋存规律及深部找矿预测

丁培超1,2,郭勤强1,刘玉刚1,2

郎磊1,徐金武1,2,陈晓利1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2.河南省金银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深部预测重点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

河南省嵩县庙岭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外方山贵金属及多金属成矿带上,为受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矿床。为缓解矿山保有资源不足困境,取得深部找矿预测突破。以控矿构造研究为切入点,确定了含矿断裂带的性质及规模,系统总结了矿体沿走向、倾向、侧伏向的赋存规律,并对矿体规模进行了统计;结合构造形迹研究,推断了含矿构造带向深部的延伸趋势,提取了构造带内矿体的有利赋存部位,优选了深部找矿靶区,并经钻探工程验证。取得了新的找矿线索,拓宽了找矿方向和思路,为庙岭矿区乃至庙岭-九仗沟金矿带的深部找矿预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赋存规律;断裂带控矿;找矿预测;庙岭金矿;河南

河南省嵩县庙岭金矿地处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外方山贵金属及多金属矿产集中区,庙岭—九仗沟金矿带南段。该金矿带走向呈近南北向,延长大于 8.5km,自南向北发育有庙岭、小南沟、赵岭、九仗沟、东湾等金矿区,其中庙岭金矿床主要赋存于 F8 含金断裂带上。自上世纪 90 年代始,近 30年的勘查求得资源储量近 30t,经多年的矿产开发,目前矿山保有资源严重不足。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寻找新的开发利用矿段,增加资源储量成为关键。

区域上成矿条件优越,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对矿床所处的成矿构造环境、成矿作用特征、区域动力学背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庙岭矿区相邻的重点金矿床,如九仗沟、前河、祁雨沟、店房、小南沟等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为矿床的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庙岭金矿区,前人在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时代、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在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等方面也积累了一些认识。

研究表明庙岭金矿成矿类型为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因素,对控矿构造开展系统的研究,是实现深部找矿突破的关键。矿区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方向的断层相互交织,且次级构造、平行构造、反倾构造发育,致使构造的梳理及对比研究难度较大,导致了以往形成  “构造尖灭、构造反转、断层错段”等认识的出现。矿山生产中,由于采空区密集且井下干扰因素较多,导致有针对性勘查手段的选择及异常的推断解释难度较大,以往调查工作虽取得诸多找矿成果,但也存在部分认识与地质事实不符。

鉴于上述诸多因素,本次重点从含矿构造自身属性出发,在以往成果基础上,确定了F8 含矿断裂带的性质、规模,对构造带内矿体的赋存规律开展了系统的总结,优选了深部找矿预测靶区,提取了有利矿化地段,推断了构造带深部延伸趋势,并通过钻探工程成功验证。取得了新的找矿线索,对矿区乃至庙岭—九仗沟金矿带进一步的深部找矿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庙岭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台窿/变质核杂岩带中,区域上大地构造演化大体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演化阶段、新元古代—中三叠世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演化阶段,在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形成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复杂的构造格架及密集分布的矿产。

熊耳山—外方山地区地层为由结晶基底和盖层组成的双层结构,结晶基底主体为太华群变质岩,盖层主体由熊耳群火山岩及少量沉积地层组成。区域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与近南北向次之,其中马超营断裂为区域上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区域岩浆侵入强烈,主要集中在新太古代、侏罗纪及早白垩世,其中侏罗纪岩体有五丈山花岗岩基(156.8±1.2Ma) ,早白垩世岩体有花山(130.7±1.4Ma)  、合峪(134.5±1.5Ma)  等花岗岩基,以及蒿坪沟(130.5±1.1Ma) 、雷门沟(131±0.6Ma)、祁雨沟(132.3±1.3 Ma)  等小岩体。区域上优势矿产为金、钼、银、铅、锌,金矿有上宫、九仗沟、庙岭、祁雨沟等金矿床,钼矿有雷门沟、鱼池岭、石瑶沟、纸房等钼矿床,银铅锌矿有铁炉坪、沟、蒿坪沟等银铅矿床(图 1),矿床成矿年龄集中在 117~135Ma,矿床成因类型包括中低温岩浆热液蚀变岩型、石英脉型、斑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等。


图 1   熊耳山-外方山地区地质简图

1-新生界;2-新元古界官道口群;3-新元古界栾川群;4-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5-新太古代太华群片麻岩;6-中生代花岗岩;7-地质界线;8-断层;9-金矿;10-银矿;11-银铅锌矿;12-钼矿;13-研究区

2.矿床地质


2.1 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主要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局部出流纹质凝灰岩和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地层呈单斜构造,总体倾向北东,倾角 25°~40°(图 2)。侵入岩不甚发育,仅零星分布脉状产出的晚侏罗世花岗斑岩、闪长岩及正长岩等,走向以北东向为主。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按走向可分为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括 F8、F22、F9、F18、F19 等,为矿区主要的赋矿构造。近南北向断裂多西倾,倾角 30°~80°,以 F8 为代表,为矿区内最重要的含矿断裂蚀变带。F8 矿区内出露长度 3.8km,宽 7~42m,倾向 260°~280°,倾角 30°~59°,断面呈舒缓波状,分枝复合特征明显,断裂带内次级构造发育,产状与主构造带基本一致。断裂带内充填物质主体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砾岩等,岩石变形明显,角砾多具碾磨及磨圆特征。断裂带内矿化蚀变较强,含矿性好,带内赋存多个工业矿体。F8 主含矿构造旁侧可见零星分布的小规模近南北向含矿构造,推测为 F8 的次级构造;另在矿区中部大东沟东侧山坡发育一条缓倾的近南北向含矿构造,产状大致为 75°∠20°,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为一组层间顺层构造。

近东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北部,具代表性的有 F1、F5、F14 等,走向延长数百米,多北倾,个别南倾,倾角 50°~80°,宽度 0.3~7.0m。断面平直光滑,带内充填多为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含金性相对较差,仅在构造膨大部位或与南北向断裂交汇部位形成小规模金矿体。

北东向断裂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 F11、F25、F26 等,走向 30°~60°,多向北西陡倾,倾角 60°~75°,延长多小于 1km,宽度 1m~10m 不等。带内发育碎裂岩、碎裂蚀变岩,多不含矿。

图 2   庙岭金矿区地质简图

1-第四系;2-中元古界鸡蛋坪组;3-花岗斑岩脉;4-正长岩脉;5-闪长岩脉;6-断层位置、产状及编号;7-含金构造带位置及编号;8-金矿体;9-矿段位置及名称;10-勘探线编号

2.2 矿体特征

矿区已控制金矿体 22 个,其中 11 个赋存于 F8 断裂蚀变带中,矿体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形态呈脉状、透镜状、豆荚状,具明显膨大狭缩、分支复合特征。矿体产状与断裂带产状总体一致,F8 断裂带中矿体倾角平均值约为 35°,单矿体长度 80~630m,厚度 0.38~8.23m,矿体延深与延长比值一般大于 1:1。矿体形态较为复杂,局部地段矿体受后期构造错动影响而被破坏。

2.3 矿石特征

矿区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矿物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金属硫化物为主,含量 0.2%~8%,主要为黄铁矿,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次为银金矿,呈点滴状、麦粒状、针尖状及细脉状,嵌布形式以包体金、裂隙金和粒间金为主,粒度多小于 0.01mm。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次为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高岭石、萤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包含结构、交代结构、粒状结构、压碎结构;构造以浸染状、星点状、细脉-网脉状为主,次为块状、角砾状、蜂窝状,其中细脉状、蜂窝状、浸染状含金较好。

2.4 围岩蚀变

矿体产于鸡蛋坪组火山岩及其蚀变碎裂岩中,涉及的矿化蚀变类型有硅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粘土化等,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萤石化,尤其在黄铁绢英岩化强烈地段金矿化较强。

2.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矿区成矿作用阶段可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热液期包括三个矿化阶段:①黄铁矿-石英阶段:矿液沿断裂带强烈充填交代构造蚀变岩,形成含少量星点状自形-半自形晶黄铁矿的早期硅化构造透镜体,伴有早期钾化,此阶段金矿化较弱;②石英-黄铁矿阶段:早期蚀变碎裂岩受应力破碎,再次被含矿热液充填交代,形成含半自形-他形晶黄铁矿的矿化岩石,并伴有方铅矿、闪锌矿、萤石、黄铜矿等,为主要金矿化阶段;③石英-碳酸盐阶段:形成铁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等细脉沿裂隙充填于岩石及矿石中,此阶段金矿化极弱。表生期主要特征是硅铝矿物次生粘土化,以及金属硫化物氧化成褐铁矿、赤铁矿、蓝铜矿、孔雀石、白铅矿等。

2.6 矿床成因

庙岭矿区金矿石中钾长石40Ar-39Ar 法测年结果显示矿区成矿年龄为 117.0Ma±1.6Ma;金矿石中石英 H-O 同位素测试  δ18OH2O值为-6.0‰~8.5‰,表明成矿流体以原生岩浆水为主,并有大气水混入;成矿期方解石 C-O 同位素测试δ13CV-PDB介于-2.2‰~-1.0‰,平均值为-1.575‰,δ18OV-SMOW为10.9‰~13.5‰,平均值为 12.275‰,表明成矿流体中 C 与花岗岩浆作用密切相关;Pb同位素测定表明铅主要为岩浆来源,并有部分幔源物质混入;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主成矿阶段温度为 143℃~225℃,表明成矿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流体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为H2 和CO2,液相成分为H2 和 CO32-,早期成矿流体处于弱碱性、相对还原环境,流体由早期中温、中-低盐度的 H2-Na Cl-CO2型,向晚期低温、低盐度的 H2-Na Cl 型演化。综合表明庙岭金矿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充填交代而成的构造蚀变岩型。

3. F8 含矿断裂带矿体赋存规律研究


3.1 F8 含矿断裂带的力学性质及规模

由构造形态看,F8 含矿断裂带性质总体稳定,特征清晰。断层面平直光滑,多见擦痕、阶步及摩擦镜面(图 3-a);断裂带沿走向及倾向延伸稳定,呈现明显的舒缓波状特征(图 3-b);断裂带内岩石变形强烈,多见压碎、磨圆现象(图 3-c),局部伴有糜棱岩化及挤压片理(图 3-d)。显示出 F8 构造带具多期变形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大致可分为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三个构造变形阶段。

图 3   F8 含矿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a-平直光滑构造底板面(扭性结构面);b-波状弯曲构造底板面(压性结构面);c-坑道中构造带内岩石破碎及磨圆特征;d-挤压片理带特征

成矿前构造变形阶段:该期构造活动控制了 F8 的形成,奠定了 F8 的主体空间格架,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断裂带,平直光滑、舒缓波状的构造面,并伴有挤压片理化带的形成,呈现出压扭性力学性质。断裂带形成过程中切穿了先期的近东西向断裂,在构造交会部位构造角砾受压扭性变形而被磨圆。在近东西向断裂被近南北向断裂错断部位,近东西向断裂自西向东具向南错动特征,另 F8 舒缓波状构造面的“陡波面”多位于“缓波面”的左侧,综合表明 F8 具右行运动性质。结合同期形成的 F22 在矿区白家洼一带切穿了晚侏罗世花岗斑岩,显示成矿前构造活动期应晚于 157Ma。

成矿期构造变形阶段:该期构造活动继承了成矿前运动特征,具右行压扭性,控制了构造带内金矿体的分布。含矿热液沿构造带充填交代成矿,结合矿体分布特征,带内厚大矿体易于出现在构造带走向上自近南北向向北北东向的偏转区域,该区域为构造带的引张面,易于矿液的聚集沉淀。结合钾长石40Ar-39Ar法测年结果,该期构造活动应集中在 117.0Ma±。

成矿后构造变形阶段:该期构造活动以扭性为主,导致在断层面上发育斜冲擦痕,沿构造顶底板断续出现数十厘米的断层泥砾岩,构造带内矿体被碾磨形成糜棱岩块。该期构造活动对金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构造变形位移总体较小。

关于 F8 含矿断裂带的规模,由于奠定其构造格架的早期构造活动具压扭性,结合扭性构造产状延伸稳定,沿走向、倾向延伸较远的普遍认识,预示其具有较大的规模。F8 地表出露长度大于 8.5km,结合压扭性断裂带沿倾向延深至少为沿走向延长 1/3 的统计规律,预示着 F8 沿倾向的延深长度应大于 2.8km,表明 F8 沿其倾向向深部仍有稳定的延伸。

3.2  矿体有利赋存位置及空间赋存特征分析

1.矿体沿走向的有利赋存位置

F8 含矿断裂带沿走向具明显的舒缓波状特征,地表调查及井下采矿发现,沿构造带走向上矿体的有利赋存位置多位于构造走向偏转部位、分支复合部位、构造交汇部位及局部构造膨大部位,特别是沿构造带走向向右偏转部位为最有利的矿体赋存位置(图 4)。结合构造运动学和其力学性质,成矿期时沿 F8 走向上,由于构造带两侧岩石呈右行压扭错动,导致沿构造带走向由近南北向向北北东向偏转区域为相对引张环境,伴随构造活动易形成拉张空间,有利于厚大矿体形成;而构造带的北北西向段为相对紧闭环境,多不形成矿体或矿体的厚度相对较小。

因而在 F8 含矿断裂带第 40~28 勘探线、第 16~3 勘探线之间,构造带走向具向右偏转趋势而形成贾才沟和庙岭两个富矿段(图 2);在庙岭矿段第 8~3 勘探线之间,构造带走向同样具右偏行迹而成为整个矿区的矿化中心(图 4)。而在第 28~16 勘探线、第 3~15 勘探线之间构造带沿走向呈现向左偏转特征,为相对紧闭环境而成为无矿段。另在第 15 勘探线以北地段亦出现了矿化富集现象,应与近南北向 F8 与近东西向 F14 交会有关,同样的构造交会导致的矿化富集现象在 F22 含矿构造的两岔段亦有出现(图 2)。

图 4  庙岭矿段 PD478 中段(a)与 PD512 中段(b)矿体分布示意图

1-流纹岩;2-碎裂流纹岩;3-碎裂岩;4-地质界线;5-坑道位置及编号;6-矿体位置;7-勘探线位置及编号

2.矿体沿倾向的有利赋存位置

F8 含矿断裂带在倾向上由地表向深部同样具波状弯曲特征。钻探施工及井下采矿发现,沿构造带倾向上矿体的有利赋存位置多位于构造倾角由陡变缓的缓倾斜地段。结合构造运动学和力学性质分析,在倾向上,构造面的缓倾斜部位,伴随构造活动易形成引张空间,有利于矿液的运移与沉淀;而在陡倾斜部位构造带为相对紧闭环境而不利于成矿,或形成的矿体规模较小。

以矿区第 15 勘探线剖面为例(图 5),在 PD639~PD596 之间、PD596~PD576 之间、PD544~PD512之间均为构造带的缓倾斜段,坑道中构造带规模明显增大,热液活动及矿化蚀变强明显增强,且构造带内多见角砾岩及残留的构造岩块。在庙岭矿段第 8 勘探线 YD663、PD576、PD478 坑道中(图 8),乃至相邻的小南沟金矿区、九仗沟金矿区亦具相似的赋存特征。

图 5   庙岭矿段第 15 线勘探线剖面示意图

3.矿体有利赋存位置随深度变化趋势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显示区内矿体由地表向深部具向北侧伏特征,为系统研究矿体侧伏的原因,探讨含矿构造带内矿体赋存位置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将庙岭—九仗沟金矿带上各矿段的金矿体绘制了垂直纵投影图(图 6)。由图可知各矿段自地表向深部,矿体倾向上延伸总体连续,走向上矿体延长并未出现显变窄趋势;各矿段规模沿走向长度变化范围为 130m~560m,平均值 360m;矿段间隔沿走向长度变化范围为150m~550m,平均值 300m;各矿段矿化中心沿走向分布总体均匀,间距变化范围为 300m~1250m,平均值为 660m,基本符合等距性原则;各矿化中心及矿体边缘总体呈现向北侧伏特征,侧伏角为 0°~24°,大致集中在 15°±,与地球化学研究提出的“金矿体具有向北侧伏的趋势”认识一致。

图 6   庙岭—九仗沟金矿带矿体垂直纵投影示意图

庙岭—九仗沟金矿带上各矿段矿体的侧伏应是普遍规律,由于矿体的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构造的产状及性质应是导致矿体侧伏的直接原因。由于控矿构造兼具右行走滑和压性特征,压性作用导致构造带呈现舒缓波状行迹特征,沿构造面按一定的间距呈现规律性波动,进而控制矿段及矿化中心的分布;侧伏现象应是右行走滑叠加在压性结构面上的反映,右行走滑导致波状起伏的压性结构面发生向右扭曲。由于构造具右行走滑特征,表明剪切应力为南北向,构造面自地表至深部侧伏方向向北(自地表至深部向右扭曲的规模增大),显示剪应力来源于南侧深部。

4.矿体空间赋存特征分析

矿体沿走向、倾向、侧伏向的赋存规律表明:矿体沿走向并非规模稳定的脉状,而是在有利的赋矿部位膨大,在膨大段外围狭缩,形态呈“藕节状”(图 7 俯视图);矿体沿倾向具相似特征,在构造缓倾斜段膨大,在陡倾斜段狭缩(图 7 侧视图)。导致矿体形态在空间上呈规律性膨大、狭缩的“扁豆状”。叠加侧伏规律,使“扁豆状”矿体的长轴大致沿 15°的侧伏角向北侧伏,从而形成图 7 中的理想矿体空间赋存形态。

矿体“藕节状”的分布规律,在找矿预测方面具两方面的意义:首先,面向庙岭—九仗沟整个金矿带,每段“藕”可对应于构造带走向向右偏转的一个大型波状起伏面,该区域应与矿段相对应,对于在整个金矿带上寻找、筛选找矿预测区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其次,对单个矿段而言,大型波状面上同时叠加有次级的波状起伏,而次级的波状面往往决定了矿体的膨大与狭缩,对于在某个矿段内厚大矿体的定位预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图 7  庙岭矿区 F8 含矿断裂带矿体空间赋存理想示意图

3.3 矿体规模特征分析

区内矿体形态呈透镜状、豆荚状,构造研究理想模型推断矿体呈扁豆状,两者特征的一致性表明矿体形态与构造性质的统一性。通过矿体规模方面的研究,对控矿构造规模、矿体定位预测及勘查工作的布置均具指导意义。

1.矿体规模特征

矿体沿走向长度统计结果表明(表 1),不同中段矿体膨大段长度变化范围为 32m~210m,平均值为67.5m;狭缩段长度变化范围为 32m~110m,平均值为 52.0m。矿体沿走向膨大段、狭缩段长度差别不大,间隔值大致为 60m。矿体沿倾向长度统计结果显示(表 2),不同勘探线剖面中矿体膨大段长度变化范围为42m~145m,平均值为 81.1m;矿体狭缩地段长度变化范围为 26m~167m,平均值为 78.5m。矿体沿倾向膨大段、狭缩段长度差别亦不大,间隔值大致为 80m。

表 1  矿体沿走向长度统计结果

表2  矿体沿倾向长度统计结果

2.矿体规模特征的指示意义

矿体规模统计结果表明,矿体沿走向、倾向的膨大狭缩特征基本符合等距性原则,表明 F8 含矿构造带中次级波状起伏面近于等间距分布;矿体沿走向的延长略小于沿倾向的延深,反映出矿沿倾向延伸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与整个金矿带上“矿体规模沿走向延长与沿倾向延深的比值一般为 1.0∶1.3,最大可达1.0∶4.5”的统计结果一致,亦与叶天竺等统计的“压扭性构造成矿,一般延深大于延长,单体规模大,相对稳定”的规律一致。

 在勘查方面,由于区内金矿体的厚度、品位变化较大,为有效控制矿体形态,沿走向采用勘查间距应为 60m,沿倾向采用的勘查间距应为 80m。此认识在生产勘探中亦得到了印证,在矿区第 8 勘探线(图8),先期按照 160m 倾向间距实施的 ZK802、ZK804、ZK806 钻孔,均打到矿体的狭缩段,而后采矿时由坑道进行了加密,在加密段均控制到膨大段的厚大矿体。

图 8 庙岭矿段第 8 勘探线剖面简图

4.  深部找矿预测靶区优选及验证


4.1 深部找矿预测靶区优选

结合矿体赋存规律研究,沿 F8 含矿构造带近地表矿体有利的赋存部位位于贾才沟矿段第 40~28 勘探线、庙岭矿段第 16~3 勘探线及第 15 勘探线以北地段。含矿构造带的性质与规模决定其向深部仍有稳定的延深;垂直纵投影显示自浅部向深部矿体规模并未呈现显著变小特征,表明在上述成矿地段矿化沿构造带应是连续的;生产勘探、垂直纵投影及原生晕研究均表明矿体具向北侧伏特征,侧伏角致为 15°。结合以上规律,优选贾才沟矿段、庙岭矿段及第 15 勘探线以北地段,以 15°侧伏角向深部延伸区域,作为深部找矿预测靶区。

4.2  庙岭矿段深部矿体的定位预测

为进一步筛选深部有利矿化位置,为钻孔验证提供首选地段,以庙岭矿段为切入点,对深矿体开展了定位预测工作。

将庙岭矿段自地表(+690m 标高)至+459m 标高各中段的矿体进行三维叠合(图 9),显示由地表至 459中段矿化总体连续,矿体延伸稳定,产状基本一致。将各中段矿体进行水平投影(图 10),在不同中段上矿体形态呈藕节状、豆荚状,膨大狭缩、分支复合明显,矿体长度变化范围为 150m~360m,集中在 240m±,矿体长度基本一致。矿体走向呈近南北向,但局部呈现扭曲的特征,沿走向大致以A-A’线为界,南侧矿体底板(红色虚线)走向大致为 345°~357°,北侧矿体底板走向大致为 3°~25°,两侧存在 20°±的向右偏转。在矿体形态方面,A-A’线南侧矿体厚度变化相对稳定,厚度相对北侧较薄;北侧矿体厚度变化相对较大,且更易出现分支复合特征。

图 9 庙岭矿段矿体分布三维叠合图

综上,筛选庙岭矿段“推断矿段边界 S”与“推断矿段边界 N”(图 10)之间为有利矿体赋存位置,边界线的走向应为矿体侧伏的反映。对比 A-A’线两侧矿体规模,北侧由于处在构造带沿走向向右偏转的有利赋存位置,更易厚大矿体产出,因而确定 A-A’线与“推断矿段边界 N”之间为深部验证的首选位置。

图 10  庙岭矿段矿体分布水平叠置图

4.3  深部赋矿构造形迹特征研究

矿区构造较为复杂,钻探施工中对构造带的划分、对比及联结存在较大困难,为确定深部含矿构造的位置,提高钻探验证对构造带控制的准确性,对深部赋矿构造的行迹进行了研究。

将庙岭矿段不同标高的构造进行水平投影(图 11),显示自 663m 标高至 459m 标高范围内,F8 构造形迹特征(红色实线)明显:构造走向呈近南北向,沿走向延长规模相近,向深部延伸趋协调,相邻标高间构造线形态相似,但 F8 的构造形迹(红色实线)与其他不明断层的构造形迹(蓝色实线)呈斜交关系。不同标高 F8 形迹特征的相似性恰恰是其统一的力学性质、连续的空间分布及舒缓波状形态的反映,但在 459m 标高以下,以往勘查工作所控制的不明断层延伸断续、规模小、产状不稳定,与 F8 构造形迹差异较大。结合扭性构造延伸稳定的共识,推断在 459m 标高以下的不明断层并非 F8,并结合上部构造形迹,对 F8 的深部延伸进行了推断(红色虚线)。

图 11   庙岭矿段含矿构造水平投影形迹简图

1.F8 在 632m 标高构造形迹;2.F9 在 616m 标高构造形迹;3.不明断裂在 459m 标高构造形迹;4.推断的 F8 在 419m 标高构造形迹;5.勘探线位置及编号

4.4  深部钻探验证

在找矿靶区优选、深部矿体定位预测及含矿构造行迹研究基础上,在庙岭矿段确定的深部验证首选区内实施了 ZK309、ZK311、ZK709 三个深部验证钻孔(图 10)。

以庙岭矿段第 3 勘探线为例(图 12),采矿坑道在 PD478、PD459 西段控制到厚大矿体,并结合深部PD459、PD439 内矿体位置认为 F8 在剖面上应沿上部构造带延伸(蓝色虚线),但在 PD419 并未见矿。结合构造形迹研究,将图 11 中推断的构造位置投影至第 3 勘探线上,重新厘定了 F8 的延伸位置(绿色虚线),并由 ZK309、ZK311 两个钻孔进行验证。经钻探施工,在新厘定的构造延伸位置成功控制到大规模矿化蚀变带,带内岩性为硅化黄铁矿化碎裂蚀变岩,并在其中圈定 3 层矿体,品位 0.95g/t~1.75g/t,厚度 0.37m~1.11m;另结合蚀变特征在深部新发现 2 层含矿平行构造,品位 1.11g/t~1.28g/t,厚度 1.01m~1.19m,拓展了含矿构造的空间规模。在第 0、第 7 勘探线取得了相似的找矿成果,在新厘定的构造位置均控制到目标构造带,带内岩性为硅化碎裂岩、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岩、碎粉岩等,构造带宽 5m~48m,矿化段厚度0.36m~2.15m,品位 0.50g/t~2.17g/t。

图 12   庙岭矿段第 3 勘探线剖面简图

5.结论


(1)庙岭金矿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矿床,主含矿构造 F8 为一条大规模的含矿断裂带,成矿期具右行压扭性力学性质,结合赋矿规律研究及勘查成果,认为其向深部仍具较大的找矿潜力。

(2)沿 F8 含矿断裂带,走向上矿体的有利赋存位置位于构造带的走向偏转部位、分支复合部位、构造交汇部位及局部构造膨大部位,倾向上矿体的有利赋存位置为构造带倾角由陡变缓的缓倾斜段,矿体空间分布具向右侧伏特征。

(3)矿区内矿体形态呈透镜状、扁豆状,具明显的膨大狭缩特征,矿体规模统计结果表明单矿的平均规模为 60m×80m,对控矿构造规模研究、矿体空间分布及勘查工作的布置均具指导意义。

(4)结合矿体赋存规律研究,优选贾才沟矿段、庙岭矿段及第 15 勘探线以北地段,以 15°侧伏角向深部延伸区域为深部找矿预测靶区,提取 A-A’线与“推断矿段边界 N”之间作为深部验证的首选位置。

(5)深部钻探成果表明,沿 F8 含矿构造向深部仍有稳定的矿化显示,并新发现有含矿的平行构造分布,拓宽了找矿方向和思路,对庙岭矿区乃至庙岭—九仗沟金矿带上进一步的深部找矿预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详见:丁培超,郭勤强,刘玉刚,郎磊,徐金武,陈晓利.河南嵩县庙岭金矿矿体赋存规律及深部找矿预测[J/OL].地质通报:1-15[2023-05-16].



发布于 2025-04-01 09:25:31
收藏
分享
海报
39
上一篇:丁巍伟,朱日祥等:东南亚弧形构造形成机制及新特提斯洋动力过程 下一篇:耕地占补平衡改革下的山东做法!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

    复制成功
    微信号: 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