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并大田”堵在哪里?如何打通?

图片


如何解决耕地碎片化和布局散乱问题?如何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问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从笔者调研来看,通过开展集中连片整治来解决这一系列棘手问题,几乎已成为当前各地普遍认可的最优选项。

像笔者所在的浙江,正通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功能恢复、耕地生态建设、整治补充耕地、建设用地复垦等各项工程,大力推进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使小田并大田,以此根治耕地碎片化问题,打造“现代田园、生态田园、美丽田园”。

从实践来看,当前还面临着一些亟待打通的堵点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且整合不够。目前,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涉农资金投放渠道过于分散,发放层级、对象也不一致,导致资金未能发挥整体引导效益,也使得基层政府积极性不高。

二是多田套合空间错位且目标倒挂。从空间布局看,由于涉及不同部门且管理层级和要求不一致,导致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错位布局,三者完全套合一致面积距离理想目标有不小差距,农业生产空间格局散乱。从数量上看,一些地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护任务超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三是面临政策障碍且缺乏解决通道。目前,在开展“小田并大田”过程,涉及到林地时,只有建设占用林地方能通过批准后实施,其他用途的林地占用或者置换缺乏通道。虽然国家层面专门发文厘清林地管理边界,但实际工作中,零星林地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交织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此外,永久基本农田中还存在部分零星分散、房前屋后、高山远山区域的“碎片化”地块,面临着无人耕种、易发生“非粮化”等问题,本身也不具备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条件,落实党中央“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求,还需要有相应配套政策支持。

四是土地流转状况极大制约“小田并大田”对于农地已流转的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普遍较高,“小田并大田”便于开展,容易达到整治。但土地流转程度不高的地区,项目区内虽已整治为耕地,却无法实现田块归并和沟渠路重构,难以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容易发生新的“非粮化”问题。

通过“小田并大田”彻底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为,针对上述堵点问题,还要从五个“合一”入手,在对症下药的同时系统施策,让“小田并大田”释放出更多惠农红利。

数据合一,构建统一数据管理平台。比如,建立以“三调”耕地为基准的面积统计方式,统一口径和标准,明确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家底和任务目标,正视现状,为“多田合一”奠定数据基础。

布局合一,开展顶层规划编制,牟定保护格局。在耕地保护目标底座上优格局、提总量。比如,通过耕地保护与利用规划,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布局一体化,协调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布局,以“大区融合”落实优质耕地的系统性保护。

路径合一,建立以耕地空间综合整治工程为核心的实施方式。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实施单元,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建设、调整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协同相关整治工程,秉承全要素生命共同体理念,整体设计,共同推进耕地空间治理。

资金合一,统筹涉农资金,扩大资金叠加效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原则,统筹相关资金共同实施耕地空间综合整治,化“零钱”为“整钱”,做到“应整尽整”,实现资金“1+1>2”效果。

管制合一,改革创新,优化制度。比如,研究制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管控办法;探索建立“多田储备区”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与高标准农田储备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融合,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有序推进山上山下农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积极探索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与粮食生产功能区“一动皆动”优化机制。

(作者单位: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来源:土地观察


发布于 2024-12-30 21:10:42
收藏
分享
海报
16
上一篇:占用基本农田建养殖用房?拆除并罚款! 下一篇:基本农田种植苗木?合同无效损失自担!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