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开展两者的耦合研究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河南省为案例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等方法探究两者的耦合作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变过程,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逐渐上升,并且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发展格局。(3)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演化趋势;但是,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良好协调区域数量仍然较少,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4)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受自然、经济、社会、政府等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影响因素贡献程度和影响效应有所不同。其中,海拔、产业集聚、人口密度、公共财政支出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公共财政支出等对耦合协调度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海拔、人口密度等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影响因素;PVAR模型;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城镇体系失调、城乡关系失衡等问题,县域城镇化发展尤为重要。P1

  • 县域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利用问题突出,如圈地造城、占而不建等,导致耕地流失、景观破碎、功能退化等,严重阻碍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P1

  •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发展矛盾,亟需厘清两者的耦合作用机制,并探究影响两者耦合作用的关键因素。P1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研究方法:

  •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测度: 构建耕地利用形态与县域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测算耕地利用形态指数与县域城镇化水平。P5

  • 核密度估计: 描绘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P6

  • 耦合协调度模型: 探究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关系。P6

  •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PVAR): 探究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P6P7

研究区域:

  • 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域城镇化发展迅速,但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日益严峻。P2

主要结论:

  1. 耕地利用转型: 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变过程,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P8P17

  2. 县域城镇化: 水平逐渐上升,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发展格局。P9P17

  3. 耦合协调度: 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演化趋势,但良好协调区域数量仍然较少。P9P17

  4. 影响因素: 受自然、经济、社会、政府等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海拔、产业集聚、人口密度、公共财政支出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P17

对策建议:

  1. 转变发展思维: 挖掘耕地资源多元价值,推动县域城镇化内涵式提升。P18

  2. 合理规划: 针对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强化县域城镇化对耕地利用转型的正向带动效应。P18

  3. 精准提升: 把握关键影响因素,根据区域差异寻求发展路径。P1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县域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P18

  • 需要更多案例分析,深入探究不同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关系。P18P19

总结: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机制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发布于 2025-01-20 20:02:58
收藏
分享
海报
20
上一篇:重庆旧城区地块肌理识别及其形态管控 下一篇: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收缩的时空演变模式及影响因素 —— 以中国浙江省为例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