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分析与探讨

导  读


文章在收集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2016—2021年辽宁省行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选择反映地勘行业发展状况的5个指标,对辽宁省自地勘事业单位改制以来的地勘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地勘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尤其是中高级技术人员,体现了行业整体下行的趋势;地勘行业总收入有所上升,主要体现在工程勘察施工方面,反映了国家层面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地勘行业人员平均工资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从业人员减少为代价;地勘行业总资产呈下降趋势,总负债呈上升趋势,资产负债率增加,显示出地勘行业有所衰退。建议: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降低找矿勘查风险,畅通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地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并留住人才;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国有企业作为找矿勘查主力军的内生动力。

本文引用信息

冷文芳,刘超,王晓鸥,赵燕,刘思霓,韩晓涛,刘铁,刘陆山.辽宁省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4,37(1):83-89.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章节目录

CONTENTS

0 引言

1 国内外地质勘查行业前期背景

2 队伍建设情况

3 地勘单位收入情况

4 地勘行业支出费用情况

5 地勘行业职工收入情况

6 地勘单位资产与负债情况

7 探矿权和找矿成果

8 讨论与建议


0 引言

辽宁省陆域面积只有14.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域总面积的1.5%,但是辽宁省在全国矿业领域的地位却很高,排名前十位。作为“共和国长子”,辽宁省铁矿、煤炭和石油资源储量丰富,对支撑国家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辽宁省内已发现矿产的种类达110多种,探明储量的达66种,其中铁矿石、菱镁矿、金刚石、红柱石、硼储量居全国第1位。菱镁矿是辽宁省举足轻重的优势矿种;瓦房店拥有亚洲最大的金刚石原生矿床,总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54%;辽宁省的滑石玉石储量居全国第2位;金矿储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建国初期的东北地质调查所(1948—1952年),到东北地质局(1953—1956年),再到各类省级地质工作机构(1957—1998年),作为矿业大省,辽宁省的地质勘查队伍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一直在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地勘行业改革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勘行业内部进行的改革,如原国家经贸委等所属地勘队伍的“属地化”“属委化”“属局化”的“三属化”改革。第二阶段是地勘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是自然资源部的六大职能之一。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指导。截止202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中,除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暂未完成分类工作外,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类工作已基本完成。据统计,地勘行业已完成分类改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事业单位占87.4%,其中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分别占29.5%和57.9%。
辽宁省在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前,地勘行业从业机构包括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科研院所、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以及矿业公司和相关服务咨询公司。2016年,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由原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东北煤田地质局、辽宁省有色地质局、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等5个局机关(参公管理)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原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五局一院”)改制组建辽宁省地矿集团,将原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全部转制为省属国有企业。改制之后,辽宁省地勘行业从业机构可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有限公司。改革推进过程中,由于统计平台转换的时间滞后性,2016—2018年的行业统计仍然沿用改革前的分类体系,2019—2021年才开始使用新的统计口径。为了便于分析对比,本文将2016—2018年期间的机构分为4类:A-科研院所、B-中央管理地勘单位、C-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D-公司(包括矿业公司和相关咨询公司);将2019—2021年期间的机构同样分为4类:A-公益事业单位、B-国有企业、C-其他企业(包括民营、私有和集体企业)、D-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责任公司)(表1)。

图片

本文选用了2016—2018年及2019—2021年这两个阶段中相同的5个指标(地勘行业队伍建设、行业收入、行业支出、职工平均工资、单位资产和负债),对改革6年来辽宁省地勘行业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及规律,促进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1 国内外地质勘查行业前期背景
全球地质勘查在经历2009—2011年3年繁荣期后发生了极大的转变,2012年世界各地区勘查投入大幅下降,投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对矿山勘查的投入比显著增加,对其他勘查项目投入整体下降,导致新发现资源价值大幅下降。
2013年,我国非油气固体矿产勘查投入首次大幅下降,钻探工作量同比下降两成,投入重心发生西移。矿山建设投入占总投入的33%左右,而地质勘查投入不足10%。2014年,全球矿产资源需求不旺,资源供给过剩,地质勘查活动指数继续降低。投资者继续倾向于投资勘查程度高、容易获得新资源量的项目,对于“草根勘查”的兴趣不高。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进入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地质勘查行业也进入由快到缓的转型期。在改革新政的影响下,全国各地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领域,减少对大宗矿产调查评价及勘查工作的投入。在全球矿业市场不景气、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推行更严格的环保政策等多因素制约下,社会资金对地质勘查的投入也大幅减少。2016年,全球地质勘查增速不如预期,尽管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矿业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是由于全球经济持续回暖的不确定性,矿业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仍处于下行态势。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两山理论”“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的提出,对传统的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受国际和国内行业经济的影响,从2011年到2015年,辽宁省省级财政对地质勘查项目的投资额也是一路收窄,从2011年3.75亿元降至2015年的1.53亿元,中间还经历了2013年的低谷期,只有1.2亿元。社会投资金额从2012年的3.59亿元一路降至2015年的1.78亿元,财政与社会投资的年均降幅分别达到11.8%和12.6%。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辽宁省拉开了地勘行业改革的序幕。

图片
2 队伍建设情况
从行业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6—2021年的6年间,辽宁省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从19940人下降至12496人,年均减少6.2%(表2)。其中,地质勘查人员数量年均减少9.1%,高级技术人员数量年均降幅达到9.4%,中级技术人员数量年均降幅达8.5%;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数量年均降幅达7.3%;矿产开发人员年均降幅达2.1%。一方面,受单位性质改变影响,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专业领军人才大量外流。自属地化地勘单位转为国企以来,在2016—2018年的3年间,高级技术人员数量下降了54%,中级技术人员数量下降了39%。到2021年,高中级技术人员数量分别只有2016年的48%和53%。以辽宁省有色勘察研究院为例,在2016年,该单位技术人员有89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有32人,到2021年,前者下降至33人,降幅达63%,后者降至13人,降幅达60%。另一方面,受地勘单位所在城市的影响,技术人员招聘难度加大,队伍建设受到了严重制约。以辽宁省第三地质大队为例,该单位位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原是一支找矿经验丰富的地勘队伍。2016年,该单位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9%,2018年所占比例降至25%,2021年降至21%。以上统计还是基于原中级职称人员晋升为高级职称的基础上,如果只统计经验丰富的老技术人员,人才流失的比例会更高。

图片

图片
3 地勘单位收入情况
据辽宁省行业统计平台的数据,2016—2018年,辽宁省地勘单位收入来源分为4个部分:地质勘查、工程勘察施工、矿产开发和其他经营收入。2019—2021年,除以上4部分之外,新增了水工环勘查、地灾防治、境外地勘、营业外收入、矿业权转让和投资收益。
整体来看,辽宁省地质勘查行业总收入呈现增长趋势,从2016年的48.4亿元增至2021年的72.9亿元,年均增幅达8.4%。其中工程勘察施工收入大幅提升,从13.5亿元上涨到38.8亿元,达到总收入的53%;而地质勘查收入则从21.9亿元降到8.6亿元,降幅为60.7%。地质勘查和工程勘察施工在收入方面的地位完全反转,这一方面体现了地勘单位为适应行业发展形势作出了巨大改变,反映了国家层面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起到了引领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地质勘查收入的减少导致找矿项目的减少和投资的缩减,意味着未来找矿成果的减少,暴露出辽宁省矿产资源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的潜在风险。
从单位属性来看,由于国有企业的体量巨大,其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70%左右,因此其地勘和工勘收入与整体收入趋势一致。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水工环勘查和地灾防治,约占总收入的半数以上,这是因为辽宁省的公益事业单位为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其主要职能为承担全省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等工作。其他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他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65%~75%。矿业公司的收入则主要是矿业开发,占总收入的74%~78%。
图片
4 地勘行业支出费用情况
2016—2018年,辽宁省地勘行业支出分为3个部分:地质勘查、矿产开发和其他支出;2019—2021年,除以上3部分支出外,还增加了水工环勘查、地灾防治、境外地质勘查、工程勘察与施工支出。
整体来看,2016—2021年辽宁省地质勘查行业总支出(费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从2016年的31.3亿元降至2018年的27.4亿元,年均降幅4.1%;2020年的成本费用猛增至46.7亿元,2021年则达到50.8亿元,这与参与统计的事项指标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2016年,中央地勘单位和属地化地勘单位的地勘费用分别占各自支出总额的67.4%和44.9%,到2018年,后者增长到52.2%,前者变化不大。而矿业公司的主要费用是矿产开发,3年间从62.1%增至93.5%。
2019年,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主要支出是地质勘查和水工环勘查,均占支出总额的47%;到2021年,两者比例均下降为支出总额的37%左右,而地灾防治支出则增至27%,这与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对于国有企业单位而言,在2019—2021年的3年间,工程勘察与施工一直是其主要支出,占到74%~77%,地质勘查只占16.8%~18.1%。其他企业的工程勘查与施工费用则达到其总额的93%~95%。各类有限公司的主要费用支出是矿产开发,占到76%以上。
由此可见,不同属性的单位在不同的领域占据了主要生态位,而国有企业用于地质矿产勘查的费用大幅减少,正是体现了目前地勘行业的紧缩局面。面对这种现状,辽宁省应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战略性矿产的重视 ,利用财政资金鼓励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战略性矿产勘查,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以满足未来5年国家和本地经济的发展需求。
图片
5 地勘行业职工收入情况
2016—2021年,辽宁省地质勘查行业工资总额呈现波状起伏态势,超过10亿元的年份分别为2016年、2018年和2021年,其中2020年最低,仅为9.4亿元,这与当年的新冠疫情暴发有关。虽然工资总额少见增长,但是由于行业从业人员精简或分流,人均工资整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从2016年的5.5万元增至2021年的8.2万元,年均增幅约8.2%(图1)。

图片

2016—2021年辽宁省地勘行业工资总额和人均收入

从单位属性来看,2016—2018年中央地勘单位的平均工资从10.4万元上升至13.4万元,属地化地勘单位的平均工资从6.2万元上升至8.0万元,年均涨幅均为9.8%。而矿业公司的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均在4.4万元以下。2019—2021年间,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超过10万,最高达到15.7万元;国有企业平均工资在9万元左右波动,变化不大;其他企业的平均工资从5.6万元上升到9.4万元,超过国企平均工资,年均涨幅达到22.6%,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现状的适应。各类有限公司的工资水平较低,均在5万元以下。
图片
6 地勘单位资产与负债情况
整体来看,辽宁省地勘行业单位总资产2016年为178.2亿元,2021年降至137.6亿元,年均减少3.8%;总负债2016年为89.6亿元,到2021年增至95.4亿元,年均增加1.1%;资产负债率从2016年的50.3%增至2021年的69.3%,年均增幅6.4%(图2)。

图片

2016—2021年辽宁省地勘行业总资产与总负债

图片
7 探矿权和找矿成果
自2017年以来,由于三区三线的划分,辽宁省大多数探矿权因位于生态红线或青山工程限制开发区内,在探矿权到期后,无法实现延续。截至2021年底,辽宁省共有非油气探矿权1140个,其中处于有效期内的探矿权只有166个,仅占全省总探矿权数量的14.6%,其余均处于过期状态,无法正常开展勘探工作,这极大地限制了社会资金的进入,也将对找矿成果造成重大影响。
表3展示了2016—2021年辽宁省地质勘查省级投资额与新增矿产地数量。从表3可以看出,投资额从2016年的2.7亿元持续下跌到2020年的1.17亿元,降幅超过57%,2021年略有回升,但也只达到2016年的59%。
从找矿成果来看,2017年无疑是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新增大型矿床3个,新增中、小型矿床各8个,共计新增19项找矿成果;2018年位居其次,大、中、小型矿床分别新增3个、2个和1个;2019年新增大型矿床2个;2020年和2016年成果相似,新增中、小型矿床分别为2个和1个;2021年新增大、中型矿床各1个。由于地质勘查投入与找矿成果具有一定的时滞,当前的成果是前期投入累积的体现,但是从表3中依然可以看出,成果与投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投入的减少,势必会直接影响找矿成果。与2011年相比,2021年投资额减少了76%,勘查成果减少了94%。

图片

图片
8 讨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收集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上2016—2021年辽宁省行业统计数据,对体现行业发展趋势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辽宁省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趋势:2016—2021年,辽宁省地勘行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尤其是高中级技术人员,2021年的人数只有2016年人数的一半左右;地勘行业收入的提升主要来自工程勘察和施工,地质找矿勘查的收入大幅减少;地勘行业的成本费用也主要体现在工程勘察和施工方面,不同属性的单位在费用支出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行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有所提升,主要是以从业人员减少为代价的;地勘行业资产与负债情况显示出地勘行业有所衰退,行业投资额的减少直接影响到找矿成果。整体来看,改革的6年间,辽宁省地勘行业的形势不容乐观。
从宏观上来看,目前辽宁省地质勘查行业形势主要受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全球和我国地质勘查市场萎缩下行的压力;二是地勘行业的高风险性、投资回报的长周期性等不确定性因素;三是地勘单位的分类改革后出现的人才流失问题;四是绿色勘查开发和三区三线划定对传统地勘工作提出的新挑战;五是行业信用监管制度缺少有效抓手,法律法规及信息标准建设滞后带来的风险;六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停滞效应。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回信中强调“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确保能源资源安全”,预示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即将展开。
为推进辽宁省矿产勘查工作尽快从衰退中恢复,我们要牢固树立矿产资源安全观,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技术进步的无限性,坚持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并重,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优化管理服务,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
对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而言,要协调各类规划的执行与落实,如《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辽宁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这是指导辽宁省地勘行业发展的指示灯。针对目前地勘行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升国有企业作为找矿勘查主力军的内生动力。通过构建地质科研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人才,用好的管理机制留住人才。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保护优秀地质技术人员的找矿成果,充分发挥他们的找矿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目前社会投资不足的情况,要加快构建并实施矿业权出让和有偿取得制度,积极培育二级交易市场,让地勘企业的找矿成果有序流动。实施有利于矿产勘查投资的财政、税收政策,如勘查投资的抵税、减税和资源耗竭补贴等,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地质勘查行业。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基础地质研究,突出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提升辽宁省战略性矿产安全保障能力。
在地勘经济即将迎来新一轮高潮的时刻,建议各级地方政府要抓住时机,为辖区内地勘工作做好资金支持,为地勘队伍稳定做好制度保障。建议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以降低找矿勘查风险,畅通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改善地质勘查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实现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信息


冷文芳(1976—),女,湖北省赤壁市人,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高级工程师,生态学博士,从事地质勘查、地勘宏观经济研究


设计、一审 | 吕睿     二审 | 吴桐

三审 | 孙君


发布于 2024-12-29 09:01:52
收藏
分享
海报
25
上一篇:破解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难的分析与思考——以贵州为例 下一篇:空白区探矿权准入的法律规制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