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乡村振兴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挑战与展望
文章基本信息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题目:面向乡村振兴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挑战与展望
发表时间:2024年
一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乡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村落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请谈谈当前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挑战是什么?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未来目标、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有哪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功能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要求而转变。传统村落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乡村类型,面临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是传统村落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主要挑战:
(1)现代化过程对传统村落的持续性影响。
(2)现代性要素与传统性要素融合的问题。
中国传统村落未来保护与利用的主要目标是协调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需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重新定位其时代价值和功能,实现发展转型。主要路径有两条:
(1)以村民为主体优化传统村落功能。
(2)以内外动力协作保护传承传统要素。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是中国乡村建设和文化保护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请结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制度变迁,谈谈形成了哪些典型模式和实践经验?应构建怎样的保护与利用机制以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国内学者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是传统建筑,即物质载体的保护,坚持以建筑为重要评价指标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重点关注传统民居的保护。另一种观点坚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传统村落宜家宜居,防止村落空心化。此外,为了应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新挑战,各地结合自身文化特质、资源禀赋及综合治理建设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地方实践。
面向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是激发内生机制,应将“自上而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落实机制与“自下而上”的传统村落样态活化机制相融合,持续激发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
(1)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内生增长因素,打造特色产业链以拉动传统村落经济增长,提高原住居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
(2)推动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开发、管理等重要事项决策,满足其利益诉求,培养其自管意识,激发其主动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3)激发传统村落内生活力,强化公共文化空间营造。
(4)深化传统村落基础资源调查,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
中国传统村落类型多样,地理环境迥异,村落分类施策对于突出传统村落地域特色和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请结合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的宏观背景,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谈谈传统村落分类的理论依据、主要思路及不同类型村落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总体上看,以传统村落内生特质为依据的分类体系规避了传统分类方法的缺陷,却忽视了全球环境变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地域人地系统转型等重大挑战。因此,如何深入开展乡村地域人地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乡村地域功能失调和人地系统耦合过程失衡的现实问题,是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基于乡村地域人地系统“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及其耦合状况的识别,可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引领建设型、稳步前进型、发展失衡型三大类,针对不同类型村落人地系统特点分类施策,从而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引领建设型:传统村落“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高,人地互动趋于和谐、社会—生态功能耦合趋于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得到合理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及其传承形成了良性循环,已呈现出新型美好乡村人地关系,并已初步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可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稳步前进型:传统村落人地系统中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还未处于平衡状态,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在耦合过程中存在某单一要素耦合失衡的现象,该类乡村应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借鉴引领建设型传统村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立足实际解决乡村地域功能失调问题,并以文化资源的合理活化利用为着眼点发展乡村相关产业,以此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推进传统村落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
(3)发展失衡型:人类经济活动和其他生态需求导致的资源消耗超过了该类村落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资源再生和恢复能力,村落人地系统中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人地系统耦合过程失衡效应已严重威胁着村落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面临水土流失、地方文化消亡、生计脆弱性趋势增强、甚至空心化等严峻挑战。该类村落需调整并改变原有人地交互模式,积极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人地系统耦合互馈机制,面向可持续发展及和美乡村建设,强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生态修复和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
二
产业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目标要求。请结合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特点与现实问题,面向乡村振兴实践需求,谈谈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当前,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中国大多数传统村落推动产业转型的主要路径。然而,学界仍缺乏对各地实干经验的学理性总结。本质上,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是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村落本性与其内外部发展条件之间经济关系变迁的结果,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等方面进行阐释。
(1)从时间维度来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宏观制度背景会对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从空间维度来看,区域特性与不同尺度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
(3)从属性维度来看,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经济发展促进传统村落实现本性的回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面临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面向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请谈谈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是什么?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功能属性与结构特征面临诸多困境,呈现出自身的发展逻辑与演变规律。有机更新理论的介入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保护与更新实践提供了契机,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更新”相比,更加注重系统整体观念,在避免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和延续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成效显著。因此,有机更新作为一种满足功能需求与文化延续的整体性保护方式,符合传统村落更新活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及有机性特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应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这三条主线展开,通过采取“低干预、微更新、轻介入”的有机更新方式,真正实现农耕文明优秀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实现路径是基于上述重点任务,依托三条更新主线,构建路径机制。
(1)守底线,促进文化遗产应保尽保。
(2)惠民生,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3)促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传统村落是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载体,文化景观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承载的优秀文化更是乡村铸魂的关键。应对现代文明、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的多重冲击,请谈谈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要路径和文化景观保护与修复的理论方法有哪些?
(1)要站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高度。
(2)强化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方法研究。
(3)注意挖掘和传承传统村落内在的精神价值。
(4)重视传统居住空间的“活态”保护和利用。
(5)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统村落活态化是实现传统村落空间转型、保护与利用等多重目标的重要途径。请结合当前中国传统村落活态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谈谈传统村落活态化的思路与出路。
传统村落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的社会有机系统,静态视角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全面理解传统村落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认知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传统村落“活态化”需从适应性、多样性和生命力三个角度去理解:
(1)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必须要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耦合匹配,以维系和延续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2)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一定是兼容并蓄的多元化发展,以保持其文化的独特性和真实性。
(3)只有保持活力才能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面临主要问题与挑战如下:
(1)实现活态化发展的路径单一,创新性观念和技术方法较为匮乏。
(2)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过程中,权力和资本力量的介入必然引发政府、市场多元主体和村民之间的权利博弈矛盾,突出表现在责权利分配中缺乏公平性、合理性和透明度的问题。
面对问题和挑战,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亟需改进提升:
(1)引入智慧乡村发展理念,创新产业业态,促进活态多样化。
(2)平衡乡土价值保护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良性融合
(3)关注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诉求,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三
传统村落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影响呈现多功能性和多元价值特征。请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谈谈传统村落多功能性和多元价值实现的困境与路径。
在全球化和流动性背景下,传统村落独特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的多功能和多价值特征,常常成为国家或地方“迎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组织元素。传统村落在积极融入“地方—国家—全球”不同尺度互动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实践体系时,需要不断承接资本、权力、消费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结构性力量的协商和塑造。但是在多元力量作用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经常遭遇建设性破坏,并在尺度运作中发生多维空间的生产而陷入发展困境:
(1)经常发生“人”与“自然非人类”系统性要素的分离;
(2)经济社会建设常常遮蔽文化的历史价值;
(3)社会关系由熟人社会向半生半熟甚至陌生人社会转变,发生的社会关系疏离、紧张和冲突,使传统文明和价值观的传递受到挑战;
(4)人的心态观念和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复杂化,心物失衡、心态焦虑、甚至心理恐惧等成为最深刻的变化特征。
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与复兴,深深牵连上至国家,下至百姓日常生活不同尺度的空间互动与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多功能性和多元价值的实现方式与途径,需要形成新的发展思路。
(1)在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和地方营造中,倡导人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一样也是重要的“行动元”。
(2)传统村落的复兴建设,要深刻认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赋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文化和经济互嵌理念。
(3)重塑传统村落发展的社会协调机制,以新型契约关系引导传统村落建立适合时代需求的社区共同体。
(4)以空间权利的实际参与效能为突破口,调节传统村落村民心态观念的结构性失衡状态。
政府、企业、村民等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参与主体,充分发挥相关主体作用和构建主体间利益连接机制,对于传统村落空间转型、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传统村落转型发展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谈谈多元异质参与主体驱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与提升路径。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涉及政府、企业、游客、村委会和村民等主体的多元化参与。其中,政府、外来企业、文化专家、游客、新闻媒体、研究机构与专家、行业协会等是外部主体;村民、村委会、宗族、非遗传承人、旅游从业人员等是内部主体。构建多元异质参与主体驱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是推动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深度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2)建立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共生机制。
(3)建立内外主体利益相统一的协调机制。
基于上述机制,从政府、企业、游客、村委会和村民等多元异质主体视角,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提升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提升路径。
(2)企业提升路径。
(3)游客提升路径。
(4)村民提升路径。
(5)各类相关利益者提升路径。
有效的空间治理是推进传统村落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请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空间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谈谈面向乡村振兴的传统村落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
乡村空间治理的本质是村落秩序的本源回归和制度重构,精准有效的空间治理对于促进传统村落空间的合理利用、秩序重构及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治理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物质空间发展受限。
(2)社会空间缺乏活力。
(3)文化空间建设无序。
顾及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目标要求和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作用,传统村落空间治理的关键是以县域为重点打造集约高效的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的社会空间、保护传承传统的文化空间。
(1)物质空间治理关键在于寻找人类活动和土地资源之间和谐的平衡点。
(2)社会空间治理应以完善的政策机制,形成保护合力。
(3)文化空间治理焦点是挖掘文化底蕴。
中国大规模的乡村建设推进了传统村落的快速转型和现代化发展,传统村落面临地方特色弱化、景观同质化、传统文化边缘化等突出问题。请结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需求,谈谈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的思路与路径,以破解“原真性保护”与“现代化发展”难题。
结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要求,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需围绕“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展开:
(1)强化生态底色,维护村落传统风貌。
(2)传承发展地方文化,提振地方文旅经济。
(3)平衡地方与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协同推进地方性重构。
(4)加大地方性嵌入力度,形塑本土产业品牌。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声明:本推送内容仅代表个人对文章的理解,烦请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原文。
原文请见:程叶青,胡守庚,杨忍,等.面向乡村振兴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挑战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