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兴:多龙铜矿是如何找到的?

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多龙铜矿集区

唐菊兴 王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多龙铜矿集区的找矿勘查历史可以浓缩为一部对斑岩成矿系统不断认识和完善的历史。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一、任务来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投资调查经费以支持西藏多龙矿集区的勘查评价工作。2005年,设立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铜多金属资源调查”(资〔2005〕001-002号)。2008年,转入青藏专项项目“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资〔2008〕02-33号)继续实施。2010年,设立“西藏改则县拿若地区铜矿调查评价”项目(资〔2010〕矿评02-03-12号)对拿若、荣那(现名铁格隆南)、拿若南、色那等矿区进行了调查评价工作。2011年,由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设立“西藏自治区尕尔勤岩金矿预查”(任务书编号:〔2011〕032号)、“西藏自治区色那铜矿普查”(任务书编号:〔2011〕033号)、“西藏自治区色那东铜金矿预查”(任务书编号:〔2011〕034号)3个勘查项目开展预普查工作。

在此基础上,2011年11月18日,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以国内外重要成矿区带为重点,以寻找、评价大中型优质矿床为目标,在矿产地质勘探、科研成果转化、矿权合作、工程施工、矿业开发等领域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2012年8月26日,国土资源部、西藏自治区政府、中国铝业公司、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在西藏拉萨签署《关于加速推进西藏多龙矿集区整装勘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多龙矿集区成功引入商业勘查资金投入系统矿产勘查和资源评价工作的新阶段

同时,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综合研究项目,包括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与勘查示范——以多龙整装勘查区为例”(项目编号:201511017)、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编码:12120114050401)及“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项目编码:DD20160026、DD20190167)等,这些项目都为多龙矿集区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找矿思路确定

(一)找矿的历史背景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是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俯冲、碰撞并最终拼贴的产物,是东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结果。作为横亘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一条主要构造带,班公湖-怒江构造带南北两侧发现了丰富的铜、金、铬、镍、铁等资源,构成著名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其含矿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勘探地质学家、矿业公司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随着1999年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开展,以多不杂、波龙矿床(合称“多龙铜矿”)为代表的一批斑岩矿床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由于其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因此被确立为青藏高原上第三条巨型斑岩铜矿成矿带。

通过前期详细的矿产勘查工作,多不杂、波龙、拿顿、拿若、尕尔勤、色那、赛角等矿区先后进行了预(普)查评价,矿床成因得到初步确定,根据这些矿床的勘查评价成果,最终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铜多金属资源调查报告》(2010年)中首次将这些矿床(点)所在的区域确立为多龙矿集区。

(二)初始找矿线索、信息

多龙矿集区早期找矿线索来自砂金调查。砂金矿床的调查评价推动了溯源寻找岩金的勘查活动。1997年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简称“西藏地质五队”)在区内铁格山一带进行砂金调查时,在其上游的多不杂沟内发现了铜矿旧采坑,并见到了零星黄铜矿、斑铜矿,另外还发现了一些辉铜矿转石,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铜最高品位达37.44%,同时在其周边发现了大面积孔雀石化(图1)。据此认为多不杂地区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

图片

图1 多不杂地区发现的地表矿化特征照片

A—多不杂矿区地表的孔雀石化(2001年);B—多不杂矿区0线1号浅井中的斑岩铜矿石(2002年)随后2年内,西藏地质五队对该地区开展了矿点检查工作及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初步确定多不杂矿点成因属于热液型,圈定了多不杂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区,异常元素为Au、Ag、Cu、Pb、Mo,异常套合好,具有Au、Cu、Mo元素的浓度分带,进一步确定了多不杂地区的找矿前景。

(三)找矿思路的确定及依据

多龙矿集区的矿产勘查历史可以回溯至藏北地区早期的民间采金活动。随着本松藏布、恰秋沟、铁格龙、萨玛龙、拿若沟等一系列砂金矿床(点)投入勘查评价和小规模开采,早期的勘查地质学家及矿政管理部门注意到这些砂金矿床(点)以冲洪积成因为主,结合河谷短、水动力条件弱的特点,认为砂金的物源就在其上游的铁格山一带。因此,原西藏地矿厅技术管理部门提出“砂金源头找岩金”的找矿思路,多龙地区早期勘查工作主要围绕铁格山寻找岩金矿体进行布置,拉开了铁格山地区矿产勘查的序幕。

在向铁格山腹地寻找岩金矿体的过程中,在恰秋沟砂金矿源头发现了尕尔勤铜矿化,在萨玛龙沟上游发现多不杂铜矿化,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古采矿遗迹,进而从2000年开始,对尕尔勤金矿化点、色那铜金矿化点及多不杂铜矿化点开展预查工作。随后的研究表明,多不杂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典型斑岩型,属于洋壳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斑岩型矿床。然而,尽管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铁格山地区发育隐爆角砾岩筒,认识到区内存在强烈的岩浆活动,以及有学者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角度分析了区内可能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或斑岩型铜矿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套合成矿的可能性,但是当时大部分学者并未能解释砂金矿的源头为什么找到的不是岩金矿体,反而是斑岩型铜矿体,并且由于矿床勘查程度较低,也缺乏相应的矿床学实例证实。

2013年以来,多龙矿集区引入商业勘查资金投入系统勘查工作,在荣那矿区(现更名为铁格隆南矿区)试探性施工的钻孔RNZK1604在施工至约120m深处时穿过地表安山岩,在其下揭露了一套以斑铜矿、铜蓝矿、硫砷铜矿以及蓝辉铜矿组合为特征的金属矿物组合,以及以明矾石、地开石为特征的蚀变矿物组合,并见到以充填交代作用为主的矿石组构,证实多龙矿集区确实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作用。根据随后系统的钻孔施工及多个深度超过1000m的钻孔揭露,查明铁格隆南矿床深部存在斑岩型矿化,浅部以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且由深部的斑岩型矿化向浅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过渡的特征,正式确立多龙矿集区存在一个由深部斑岩型矿体、浅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侧边部隐爆角砾岩筒型矿体共同构成的斑岩成矿系统。


三、技术方法选择

基于斑岩型矿床的基本认识,早期的矿点检查工作以矿区地质填图测量以及矿集区尺度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矿床尺度1∶2.5万或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主。

(一)矿区地质填图

矿区地质填图对于出露于地表的斑岩型矿体具有直接指示意义。通过矿区地质填图,可以通过划分矿区的蚀变-矿化分带,识别出与矿化密切相关的成矿斑岩体,进而为轻、重型山地工程的布设提供可靠依据。

(二)水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水系沉积物测量在矿集区尺度的地球化学异常体的圈定方面效果明显,特别是在矿体出露地表的多不杂和拿若矿区,通过水系沉积物测量,显示出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这种地球化学异常通常显示出向下游迁移的特征,但总体迁移距离不大。

而在矿区尺度,采用了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代表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进行二级异常查证,可以有效地圈定矿区的元素组合分带特征,而多龙矿集区内几个主要的矿区,如多不杂、拿若等,均显示出明显的斑岩型矿床的元素组合分带特征(图2),这就为快速确定热液中心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

图片

图2 拿若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分带示意图

1—第四系;2—中侏罗统色洼组长石石英砂岩;3—中侏罗统色洼组长石石英砂岩夹岩屑砂岩;4—中侏罗统色洼组泥质板岩;5—花岗闪长斑岩;6—整合接触地质界线;7—实测断层

多不杂矿体发现后,西藏地质五队在多不杂周边地区开展了大量矿集区尺度的物探工作及矿区尺度的物探工作,以期进一步确定深部矿化体范围。

(三)大比例尺高精度地面磁测

矿集区尺度上,多龙矿集区完成了1∶5万高精度地面磁测。这些数据在获得之初并未得到较好的利用,最初的解译认为磁测数据表明矿集区内所有的矿床均位于“高低磁异常的畸变带”内。

最近的研究对这批磁力数据进行了二次处理,发现磁性异常与地表安山岩的出露完全吻合(矿集区内安山岩均为高磁异常体)。此外,磁性异常的上延处理揭示了深部磁性体的变化情况(图3),其深部揭露出一个大的、完整的磁性体,暗示深部可能存在深部岩浆房。

图片

图3 多龙矿集区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ΔT化极向上延拓100~2000m系列图解

1—推测断层;2—遥感影像上反映的蚀变范围;3—遥感影像、高精度磁测反映的环形构造;4—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及名称;5—岩金矿床(点)及名称;6—具有成矿远景的矿点及名称;a—地堡那木岗;b—拿厅;c—拿顿;d—波龙;e—多不杂;f—铁格隆南;g—拿若;h—色那;i—尕尔勤

(四)激发极化法测量

最初的勘查工作中,激发极化法测量(IP)是最常采用的一种物探方法,在对多不杂、波龙、拿若等矿区的勘查中,有效圈定矿化体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矿体通常分布于中高极化、低阻的异常区内。

(五)钻探及其他轻型山地工程

矿集区勘查工作最初阶段,主要山地工程以探槽、浅井等轻型山地工程配合少量钻探来实施。通过这些山地工程,查明了地表矿化露头的矿化特征,而钻探是矿区最主要的验证手段。铁格隆南矿体的发现也直接来自试探性施工的钻孔RNZK1604穿过安山岩之后揭露出其底部的矿体。同时,按照200m×200m的工程间距布设施工的钻孔也是控制矿体规模的最直接勘查手段。


四、勘查发现过程

(一)矿床发现和勘查过程

藏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西藏主要的黄金产地,而有记载的寻找和开采砂金的历史可以回溯至清朝时期,甚至是上古时期。多龙地区民间采金活动频繁,旧采坑遗迹随处可见,说明先民在这一地区早有一定的采金活动。最早有据可查的地质记录为原西藏地矿厅第六地质队在阿里地区开展的宝(玉)石普查工作,提出了多龙地区产出有砂金及古采矿遗迹,而多龙地区早期系统的砂金勘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多龙地区南部本松藏布砂金矿的勘查评价。

嗣后近10年的时间里,所有砂金矿勘查都集中于本松藏布、尕尔勤、色那等地及其上游铁格山地区。早期的勘查工作重心即围绕在砂金矿体上游寻找岩金矿体。因此2000年以前多龙地区的主要矿产勘查工作重点围绕砂金矿床勘查评价展开。区内先后勘查评价了本松藏布、恰秋沟、铁格龙、萨玛龙、拿若沟等小型砂金矿床(点),2000年以后在拿若沟上游和恰秋沟上游发现了色那小型岩金矿和尕尔勤小型岩金矿。这一时期已有人意识到砂金矿床的蚀源区主要来自铁格山地区,同时也有学者基于铁格山地区发现爆破角砾岩筒,认为区内可能存在强烈的岩浆活动,但当时并未将这些现象与斑岩型矿床联系起来。

199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地矿部门提出了在铁格山地区(即后来的多龙矿集区)“砂金源头找岩金”的工作思路,西藏地质五队通过野外详细矿产勘查工作,沿各砂金矿点所在沟谷溯源而上,除发现色那、尕尔勤等一些小型岩金矿点外,在萨玛龙沟上游还发现了多不杂铜矿化,在尕尔勤地区发现了铜矿化线索,最终确认这些铜矿化均为斑岩型矿化,从而正式揭开了矿集区斑岩型铜矿床勘查评价工作的序幕。

2000—2012年,该队重点勘查评价了多不杂、波龙、拿若等铜矿床,矿床类型均为斑岩型矿床。至此,多不杂、波龙属大型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格局初步确定。基于多不杂、波龙及其他重要矿(化)点的勘查和研究成果,“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铜多金属资源调查”项目的成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多龙矿集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洋壳俯冲成因的斑岩铜(金)矿集区。这一时期的学者几乎一致倾向于区内斑岩矿床的正岩浆成矿模式,即成矿金属直接来源于斑岩岩浆。

砂金蚀源区发现斑岩型铜矿化这一认识的突破,促进了多龙矿集区斑岩型矿床的勘查评价。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斑岩型矿床的勘查准则成为区内地质找矿工作的主导思想,勘查重心也大多围绕岩体及其与地层接触部位部署,这一时期勘查和研究工作对多龙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成因及找矿预测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尽管早有学者分别从区域地质背景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等角度分析了多龙矿集区具有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或斑岩型铜金矿床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套合成矿的可能性,由于缺乏勘查实践,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或突破,也无法说明斑岩型矿床与区内广泛分布的砂金矿点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由于缺乏相关成矿理论的指导,2010—2012年,尽管西藏地质五队曾先后在铁格隆南矿区边部施工了5个钻孔,累计钻探进尺2264.73m,揭露长约400m,斜深约200m,厚度约23m(RNZK0704)至272m(RNZK0805)的矿体。初步估算资源量(333+334)铜21.6×104t,铜品位0.39%;伴生金7.55t,金品位0.14×10-6。由于当时对地表安山岩覆盖层缺乏足够认识,仅探及铁格隆南主矿体边部,揭露的矿体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引入商业勘查资金开展合作勘查的2013年当年,在铁格隆南矿区原设计试探性施工的钻孔RNZK1604施工至约120m处穿过地表安山岩后即钻遇矿体,现场科研团队在随后揭露的岩芯中成功识别出原生铜蓝矿-硫砷铜矿-蓝辉铜矿等金属矿物组合,明矾石±地开石等典型蚀变矿物组合及以充填交代为主的矿石组构,表明矿床具有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相一致的金属矿物组合和蚀变特征(图4)。在科研团队建议和推动下,勘查业主方及时调整矿区勘查工作部署和方向,将原3000m设计钻探工作量追加近万米,基于23个钻孔(含2013年施工钻孔18个,2013年以前施工钻孔5个)数据估算铜资源量超过560×104t(332+333),当年即实现铁格隆南矿区重大找矿突破,揭开多龙矿集区系统勘查序幕。

图片

图4 铁格隆南矿区典型的蚀变矿化特征

A—RNZK1604-144.43m,长石石英砂岩中穿插宽大的明矾石+黄铁矿脉,脉中发育梳状构造,岩石中还可见地开石团斑及受应力作用被压碎的板状黄铁矿;B—RNZK1604-173.40m,长石石英砂岩中近直立的宽大黄铁矿+明矾石脉被后期的明矾石+黄铁矿+硫砷铜矿脉穿插,后者发生多次张开,硫砷铜矿常沿裂隙填充矿化,同时,脉中发育梳状构造;C—RNZK1604-704.93m铜蓝矿交代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D—RNZK1604-704.93m硫砷铜矿交代黄铁矿,二者又被蓝辉铜矿交代;Py—黄铁矿;En—硫砷铜矿;Cp—黄铜矿;Cov—铜蓝矿;Bn—斑铜矿;Di—蓝辉铜矿;Alu—明矾石;Dic—地开石

随后的矿区勘查中,数个施工进尺超过1000m的钻孔岩芯编录成果显示,矿体深部存在由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向斑岩型矿化过渡的特征,表明除前人提出的正岩浆成矿模式外,有天水流体参与的流体对流成矿模式在斑岩相关矿化形成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在对矿集区不同矿床类型进行对比研究基础上,有人提出区内斑岩-隐爆角砾岩筒-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是同一斑岩成矿体系下岩浆-流体系统在不同位置堆积成矿的产物,外围砂金矿点是成矿体系形成后经历剥蚀改造的表现形式,也是寻找斑岩成矿体系相关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矿床保存条件研究认为,约110Ma形成的火山岩喷出地表并覆盖于矿体之上,是区内矿床能够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条件之一,提出在陆相火山岩覆盖地区之下仍有可能发现中生代古陆边缘与岩浆弧有关的斑岩成矿体系。运用系统矿床学的观点重新认识和评价多龙矿集区,拓宽了区内及具类似成矿环境地区的找矿和勘查评价思路,是这一时期取得的一项重要认识突破。

(二)找矿思维、找矿认识的变化过程及依据

多龙矿集区的找矿勘查历史可以浓缩为一部对斑岩成矿系统不断认识和完善的历史。

先民对砂金的找寻促进了向蚀源区寻找岩金矿体的初始动力。蚀源区的调查虽然没有找到很好的岩金露头,但发现了良好的铜矿化线索,并进一步确定为斑岩型铜矿化,为构建斑岩成矿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铁格隆南矿床发现的矿床学意义在于,让勘查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们意识到,斑岩型矿体的顶部,是可能存在一套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体的,而富金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在高原快速隆升的构造背景下可以被快速剥蚀殆尽,在下游形成砂金矿体。铁格隆南矿床之所以最晚被发现,是因为后期喷发的陆相火山岩覆盖在矿体之上,掩盖了一些常规方法所能够提取的矿化信息,但同时也保护了矿体不至于被剥蚀殆尽。

而拿顿、拿若、色那等矿区发现的爆破角砾岩筒进一步说明了多龙矿集区存在一个完整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隐爆角岩型成矿系统。因此,多龙矿集区的发现是一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三)技术方法应用及效果

矿区地表填图和勘查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多龙地区早期的勘查评价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特别是在有矿化露头或有含矿斑岩体出露地表的地区,如多不杂、拿若等矿区,效果明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推动了以多不杂、拿若等矿区为代表的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和评价。但是,对于被后期覆盖于其上的铁格隆南矿床,或半隐伏状产出的波龙矿床,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就显得非常局限。例如,铁格隆南矿体最后通过试验性钻孔施工才得以发现,这与最初的勘查过程中,该矿区地表被后期无矿的安山岩覆盖,地表的填图及地表附近的地球化学样品不能提取有效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有关。

由于矿集区内岩浆岩均具有高磁的特征,磁法在区内可以有效地提取地表和深部的磁性体的特征,这些磁性体大多数与岩浆岩有关。因此,磁法测量对于寻找和反演深部岩体形态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矿区尺度的勘查地球物理方法主要以激发极化法为主,对于深部矿化体范围的圈定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存在以下2个问题:

1)对于矿体外围的碳质板岩往往出现与矿体类似的假异常。例如,为了验证高极化、低阻异常,矿区曾在拿若东沟和地堡那木岗2个矿区分别施工了2个和1个钻孔,钻探验证结果表明,均为无矿的碳质板岩。

2)对于类似与铁格隆南这类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外围广泛发育大面积浸染状黄铁矿,导致外围黄铁矿化的岩石也同样显示出与矿体类似的中高极化、中低阻的特征,未能提取出有效的矿化信息。此外,在对深部供电过程中,在铁格隆南矿区通常会遇到一个明显的“高阻层”,致使采用这种方法很难提取到矿区深部有用的矿化信息。

早期的勘查以轻型山地工程+少量钻探的方式进行,在地表有矿化显示的地区,有效地揭示和圈定地表矿化范围,节约了勘查工作成本。钻孔的验证仍然是查明矿体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法手段。


五、矿床基本情况

多龙矿集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西北约95km处,矿集区面积约700km2,目前正在建设的新藏公路G216线从矿集区中部穿过,改则县沿省道那曲—狮泉河公路S301线东可达那曲市,西可达噶尔县,向南沿省道S206经措勤县可达日喀则市和拉萨市。

矿集区地处藏北高原中西部,属高原中低山地貌,高原亚寒带干旱季风气候区。区内居民全部为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人烟稀少,劳动力缺乏,经济发展落后,附近无工厂、农田、森林及风景旅游区,无外来污染源。未见大型山洪、泥石流、滑坡及放射性等地质灾害。水源供应较充足,但矿区电力设施尚不能满足矿业开发需要,野外生产、生活用电问题需用发电机解决。

矿集区是全球纬向特提斯成矿域东段喜马拉雅巨型成矿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中生代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现填补了该成矿域东段中生代岩浆弧型斑岩成矿作用的空白,成矿域西段和中段分别为喀尔巴阡-巴尔干ABTS斑岩成矿带和西亚地区斑岩成矿带。

矿集区位于羌塘地体南缘古生界变质基底之上的扎普-多不杂岩浆岩带,该岩浆岩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引发大规模弧岩浆作用的产物。晚三叠世—侏罗纪海相沉积是扎普-多不杂弧岩浆岩带的重要基底和侵入围岩,并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容矿空间。

区内地层以中生界为主,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T3r),以浅海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为主。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M)、下侏罗统曲色组(J1q)、中侏罗统色洼组(J2s)构成矿集区地层主体,代表一套经历过构造混杂的弧前盆地中的深海浊积岩沉积建造,曲色组和色洼组为一套典型造山带增生杂岩系,是区内主要赋矿围岩。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为一套多旋回多期次喷发的陆相钙碱性弧火山岩地层,矿体形成后其火山岩覆于矿体之上是铁格隆南矿床矿体得以较完好保存的条件之一。上白垩统阿布山组(K2a)磨拉石沉积建造代表了晚白垩世以来羌塘盆地南缘的整体隆升事件。区内另见少量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康托组及第四系等(图5)。

图片

图5 多龙矿集区所在成矿区带位置示意图(A)及区域地质-矿产简图(B)

1—第四系;2—渐新统康托组;3—上白垩统阿布山组;4—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5—下白垩统去申拉组;6—中侏罗统色洼组;7—下侏罗统曲色组;8—侏罗系木嘎岗日群;9—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10—早白垩世闪长玢岩;11—早白垩世闪长岩;12—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13—早白垩世花岗斑岩;14—早白垩世石英斑岩;15—辉长岩脉(块体);16—辉绿岩脉(块体);17—辉长岩脉(块体);18—玄武岩(脉);19—蛇绿混杂岩;20—构造岩块(晚三叠世);21—构造岩(灰岩夹层);22—地质界线(整合、不整合界线);23—实测断层/推测断层;24—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及名称;25—岩金矿床(点)及名称;26—砂金矿床(外生矿床)及名称;27—具成矿远景的矿点及名称;28—遥感影像提取的泥化、角岩化蚀变范围;29—遥感影像、高精度磁测反映的环形构造

目前该矿集区由已探明的多不杂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波龙大型斑岩铜(金)矿床、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拿若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拿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以及拿顿小型隐爆角砾岩筒型金铜矿床、色那小型隐爆角砾岩筒型金铜矿床、尕尔勤小型铜(金)矿床、地堡那木岗金铜矿化点和赛角铜金矿化点等内生热液矿床组成,矿床大多围绕铁格龙山-鹫山隆起呈环状分布。此外,在各矿床外围还可见恰秋沟、本松藏布、赛尔角、萨玛龙沟、拿若沟、铁格龙沟等多处外生沉积砂金矿点分布(图6)。

图片

图6 多龙矿集区矿床分布图

遥感影像底图为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美国GeoEye1卫星数据,321波段假彩色合成,全色影像分辨率0.46m,拍摄时间:2014年5月16日,正射影像由成都理工大学制作

截至2017年12月,多龙矿集区通过评审的资源量(332+333及少量334)铜2050×104t,伴生金430t,伴生银3483t。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龙矿集区的矿产勘查史可回溯至藏北地区早期民间采金活动。民间开采砂金矿为系统开展矿产勘查提供了初始动力,而系统矿产勘查工作推动了对深部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多龙矿集区的勘查和研究历史可以概括为对矿集区岩浆-热液成矿体系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研究认为,要形成如多龙矿集区这样的超大型矿集区及铁格隆南这样的超大型矿床,必须满足以下的重要的控制因素:①持续的岩浆-热液活动,以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来源。②有利的成矿部位,确保浅成斑岩体的侵位和矿质的沉淀。③高原快速隆升导致潜水面下降,顶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与下部斑岩型矿化叠加,造成矿体品位增高。④成矿后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如安山岩的覆盖就是铁格隆南矿床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得以较完好保存的条件之一)。多龙矿集区的发现及勘查评价对于具大陆边缘俯冲背景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其他地区的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第一,与特提斯斑岩成矿带西段的其他矿床一样,早白垩世俯冲背景下同样可以形成规模的斑岩成矿体系相关矿床,多龙矿集区的发现为填补特提斯斑岩成矿带中生代弧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典型的矿床实例。同时表明,成矿期后火山岩覆盖可以将矿体完好保存至今,这为在同一成矿带同时期火山岩覆盖地区寻找类似矿床提供了依据。

第二,基于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及系统的对比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发育的多龙斑岩型矿床式、拿顿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式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式的特征,分别属于斑岩成矿体系中低位成矿域、低位成矿域顶部及高位成矿域,将多龙矿集区的主要矿床类型统一至一个完整的成矿体系中,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相关斑岩型矿床的勘查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标准和参考。

第三,铁格山地区深部岩体的识别合理解释了多龙矿集区巨量金属元素的来源问题。同理,识别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内其他地区具有类似特征的深部岩体特征,并快速确定其剥蚀程度(如冈底斯带谢通门—曲水一带的深成岩基,这些岩基即使有矿,也已经被剥蚀殆尽),将极大地推动成矿带内斑岩成矿体系相关矿床的勘查与评价。因此,能够实现深部探测的卫星重力测量技术、地震测量等非传统斑岩矿床找矿方法将在未来的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自《找矿思维成功案例——近年来国内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经验集锦》


发布于 2025-01-01 12:25:57
收藏
分享
海报
19
上一篇:正式施行:取消划定矿区范围审批,采矿权申请不需提交环评批复文件,综合勘查不需要办理矿种变更手续... 下一篇:地质图例大全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