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土地利用系统演变的解释:模式、趋势和机制

1 研究背景与切入点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简述
土地利用视角有利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区域发展分析。土地利用的研究应侧重其系统性和动态性,土地系统科学(LSS) 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支持。LSS的长远发展应以传统的土地科学和土地利用研究为基础,并与具有很强国际影响力的系统科学紧密相连
系统科学在发现各种系统的抽象本质和普遍规律及其演变,其研究重点已从系统的静态稳定转移到系统的整体演变。整体系统演化的研究侧重于系统演进的可能途径和趋势、结构的稳定和转换、产生新结构的可能性以及其他整体特性。如果将这些研究重点反映在 LSS 中,它们可能会表现为对土地利用系统(LUS)整体演变的关注。然而,学界目前尚未对它们进行充分探索。
1.2 本研究切入点

尽管既有研究的时空尺度、方法和学科丰富多样,研究内容也涉及LUS的结构-功能冲突与转型、脆弱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但关于 LUS 整体演变的模式和趋势及其内部层次结构、尺度和组件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讨论仍不充分,这不利于从LUS整体演变的角度理解区域城乡发展(这与LUS的演变和转型交织在一起)。因此本研究侧重于理论解释,意在分析 LUS 演化的模式潜在趋势,以及 LUS 演化与转型之间的联系和跨尺度相互作用。进一步在理论框架基础上进行基于案例的实证研究。

2 研究内容——理论部分

随着社会系统的发展,区域 LUS 总是从简单、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空间状态演变为复杂、集约、高效的空间状态。LUS 的功能发展始终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功能单元基础上的(例如,农业功能、居住功能和生态功能)这些功能允许开发大量细分功能,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复杂需因此,有必要探索 LUS 演化、生长和发展的动力学来源和空间模式。

2.1 LUS 演化发展的需求驱动模式及空间发展模式

2.1.1 “利益需求—内外互动—结构演化—功能发展”的需求驱动模式

LUS 的持续演进和成长依赖于“利益需求—内外部互动—结构演化—功能发展”的需求驱动模式图1),该模式提供了持续和循环的动力。矛盾是这些动力形成的源泉和根本因素。在此语境下,矛盾在于,LUS 的当下结构-功能无法满足LUS的本轮利益需求,而只能由下一轮LUS演化产生的结构-功能来满足。而尽管LUS的当前需求得到满足,但新的需求也会同时产生,因此LUS的需求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

具体来看,LUS的利益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LUS需要自我优化,不断扩大其多元化的利益输出,从而既支持LUS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又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对LUS利益输出的追求可以称为“LUS的利益需求”。“利益需求”是LUS每一轮进化和成长的起点。特定的利益需求推动并指导LUS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LUS内部部分和要素之间的特定交互(“内部和外部交互”)。

在上述“内外交互”背景下,LUS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转变。此时,需求驱动模式已经到达了一个关键的分叉点。一方面,由利益需求驱动的 LUS 结构演变将导致 LUS 功能的变化和扩展,以满足功能发展的初始利益需求; 另一方面,虽然 LUS 的结构在不断发展,但 LUS 的属性和内外部环境将发生变化,以更新 LUS 的发展需求和利益需求。这样,当 LUS 的(最后一轮)利益需求被新功能满足时,LUS 就会陷入新一轮利益需求带来的“待满足”和“不满足”两种状态。换句话LUS 的需求总是表现出“满足”和“不满足”这一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和不满足的存在,导致LUS开始了第二轮“利益需求-内外部互动-结构进化-功能发展”,以满足迄今为止未被满足的利益需求。当第二轮流程结束时,LUS 结构的变化将触发新一轮的利益诉求,以此类推; 因此,从理论上讲,需求驱动模式是永无止境的。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虽然需求驱动模式可以持续无限轮次,但实际上,LUS 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无法获得无限增长的动力。当 LUS 发展到“可以稳定存在,但暂时无法进化为更高级的形式”时,LUS 进入稳定状态。这意味着,与LUS对应的区域性社会系统也进入稳定状态。

2.1.2  “粗放扩张—内部致密化—规模突破” 的空间发展模式

本研究认为,“粗放扩张—内部致密化—规模突破”的阶段性框架反映了 LUS 的空间发展和空间扩展模式(图2),这种模式形成的关键线索在于“利益需求”。

  • “粗放扩展”开发阶段

在发展初期,LUS 的发展程度较低,其发展范围仅限于很小的区域。因此,LUS 需要提高其发展程度、拓展发展空间,并完善其空间结构和功能。这就需要在空间中不断寻找“最优发展地”,以获得最优的效益水平/利益回报,从而尽可能高效地满足自身发展的利益需求。在这一过程中,LUS 发展一种“跳跃点”扩展或“点轴”扩展方式向外扩张迅速构建起自身的区域发展网络,同时,每个最佳开发地点周围的区域都是未开发空间,这将为未来扩大和开发最佳开发地点提供预留用地。
另一方面,LUS 的发展遵循一个层次结构。当形成一个核心区域之后,LUS 中所有级别的开发站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该核心区相连,并在材料、信息和能源方面密切互动。在核心区域之LUS 还有不同级别的子核心区域,他们在各自区域附近的一定范围内是发达的。子核心区域的级别越高,它们就越发达,它们在更大的区域内就越能保持主导地位,并且它们就越能建立联系并影响 LUS 中的更多开发地点。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LUS 的外部辐射能力是有限的,真实的地理环境包含许多限制 LUS 发展和扩张的地理和社会障碍。随着 LUS 的空间开发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并逐步向外围延伸,开发收益将越来越低,开发、管理和运输的成本将增加。最后,当回报和成本相互抵消时,LUS 的“粗放式扩张”发展往往会停止。在下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LUS 将局限于当前的空间尺度和区域。要突破上述规模和面积,进行更大范围的发展,将非常困难。也就是说,LUS 的向外扩展已经达到了当前阶段的极限,亦即“规模壁垒”。这标志着“大规模扩张”开发阶段的结束。

  •  “内部致密化”发展阶段

“粗放扩张”发展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 LUS 停止发展,而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即“内部致密化”阶段。这个阶段意味着 LUS 已经从之前的向外“广泛扩张”发展转变为向内精细化发展,从低密度发展转向高密度发展。贯穿这一发展历程的根本逻辑是LUS 对“最优开发地”和“最优效益”的追求。

在“内部致密化”阶段,整个 LUS 变得越来越“密集”、集约、深入和精细,且在不同的开发站点之间创建了越来越多的外部链接,相互间的关系得到强化。随着各级开发地点的不断扩大,它们可能会有合并和整合的趋势,从而导致更大规模的协同发展。但是,在某个发展阶段,LUS 的“内部致密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当 LUS 的内部精细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受当前发展阶段的技术上限决定,它已经形成了目前最复杂和最精细的规模体系,无法再进一步。当社会系统和 LUS 进入下一发展阶段时,由于生产技术和开发技术的突破性进步,LUS 或许能够在更小的规模上实现更密集、更精细的发展。

LUS天然具有这种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局限,尤其是在经历了高度的“内部致密化”过程后,LUS 可能面临发展空间枯竭、增量资源匮乏和存量不足、发展“过度致密化”和“内卷化”等困但此时,LUS 的利益需求仍在增长,只是增加收益的能力和潜力已经不足,这可能意味着整个 LUS 也趋于达到当前阶段“内部致密化”发展的极限,接下来将有三种可能的发展前景来应对上述极限。

一是LUS被困在当前所在的“规模障碍”中并保持长期稳定性;二是LUS可能暂时无法缓解“利益供需危机”和“内卷困境”,随即面临系统崩溃,并对相应的社会系统造成损害。积极整合以往“粗放式扩张”和“内部致密化”发展的积累成果,同时利用特定机遇实现技术革命,并开辟新的“最佳开发地点”以获得新的“最佳效益”,且与 LUS 相对应的社会系统也将发展到全新阶段。

  •  “规模突破”和更高层次的“广泛扩张”发展阶段

“规模突破”是 LUS 空间发展的质变,是克服 LUS 发展制约和“利益供需危机”所必需的。下一阶段的“规模突破”是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新一轮扩张”。“规模突破”和更大规模的扩张发展仍然以“效益需求”为导向。以“规模突破”为前提,LUS将以全新的方式与外部环境互动,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板块和空间,同时也将在更小的规模上探索更精致的开发空间。从此,LUS将开启“粗放扩张—内部致密化—规模突破”空间发展过程的第二个周期。与上一周期相比,第二周期的发展逻辑保持不变,但发展程度更高,发展规模更大,体现了“螺旋上升”的事物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当 LUS 之外的可开发空间相对充裕时,LUS 主要表现为“粗放式扩展”开发。当 LUS 外部的可发展空间几乎耗尽,而 LUS 内部的可发展空间相对丰富时,LUS 主要表现为“内部致密化”发展。当 LUS 内部的可开发空间耗尽时,“内部致密化”开发就结束了。随后,LUS 寻求实现“规模突破”,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开启新一轮的“粗放式扩张”发展。

2.2 LUS 演化的潜在趋势:集成趋势和解耦趋势

在演化过程中,LUS 必须与外部环境或其他 LUS 交互,LUS 内部的要素和结构也在交互。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组基本的相互作用在形式和强度上都在不断变化,从而在 LUS 的演变中引发了两个基本趋势:集成趋势和解耦趋势(图3)。

LUS 的集成趋势是许多地方(部分或组件)寻求通过不断增加的耦合来实现整体性的表现。LUS 的解耦趋势是几个地方(部分或组件)逐渐脱离原始整体的表现。LUS 的集成是 LUS 的“局部'机械化'”和“整体'集中化'”的过程。LUS 的解耦是一个地方“再集中”的过程,也是 LUS 内子部分“再机械化”的表现。

整体集中化标志着“进化”、“统一”和“集成”,组件的差异化是“进步”的先决条件。差异化导致部件的“特定功能化”和“机械化”(“组件化”),从而形成劳动分工和可能的协同作用,并为系统的演化和进步创造可能性。多个 LUS 的要素和结构的联动、连接和协同以及 LUS 的整合过程也符合“粗放扩张 - 内部致密化 - 规模突破”的理论框架。

LUS 解耦的表现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内部分工框架和结构-功能框架的重新建构。其脱耦的两种情况都强调局部或个体组件的主体性、独立性与利益需求的自我满足。但解耦的内在动因有所差异。

2.3 LUS 的演化和转型之间的关系

2.3.1 跨尺度视角下 LUS 演化与转型之间的联系

LUS 的演变和转型(即土地利用转型)之间存在“量变—质变”的联系。这种联系贯穿于各个尺度,并形成了量变和质变之间无限转换的转移过程。

当足够数量(或大多数)较小规模的单元实现了土地利用转型时,较大规模单元中 LUS 的演变将达到质变的阈值,这将导致较大规模单元中的土地利用转型。从这个逻辑可以看出,LUS 在特定空间尺度上的演变是一个实现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也是完成前一阶段土地利用转型之后的下一个动态阶段。从跨尺度角度来看,较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转型意味着对更大尺度上 LUS 演变的促进和响应。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地理联系和互动日益增加,集成趋势比脱趋势更为普遍。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转型总是倾向于将该地区转变为一个更大区域内 LUS 的一个专门的“功能组成部分”,即土地利用转型被用来促进 LUS 在更大规模和更大区域内的整合与集成(图 4)。而这一过程发生的关键动力依然是“利益需求”。

2.3.2 LUS 演化和转型中的跨尺度交互

LUS 的演化与转型(土地利用转型)之间跨尺度交互的关键环节在于较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较大尺度的 LUS 演化之间的交互作用。LUS 在更大尺度上演变所引发的宏观环境变化提供了外部机会,例如发展要素的支持和市场需求对较小尺度上土地利用转型的牵引。而与此同时,这种较小尺度的土地利用转型也为更大尺度上 LUS 的演变提供了驱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为LUS演化提供利益供给和消费市场。

前面我们说到,不同尺度上LUS的演化和转型有着不同速度或速率,某些较小的单元往往先于较大的单元实现土地利用转型。这表明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结构之间 LUS 的演化存在明显差异,也因此影响 LUS 演化中跨尺度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图 5)。

小规模的单元实现土地利用转型(此处主要讨论积极转型)通常意味着当地产出效益和土地生产效率的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功能地位逐步强化。土地利用系统也可承担新的功能,并开始为较大的单元承接新的功能分工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价值供给。总之,从跨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进展来看,小规模单元率先实现土地利用正向转型,是土地利用转型与演化深度发展的体现。

呼呼呼,我昨晚看得比较细(我很少看外文哈哈哈),因为全文没有哪个地方不是细致、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看到后半夜越来越兴奋~大概一两点才去洗漱。其实那会不困,但害怕噶了哈哈哈。今天相当于是第二次看了,因为内容大都有印象了,所以我推送出来与大家分享的会有一些自己的整合,但绝大部分是作者的原话哈。写到这里,看了一下有6000余字了,为了让你们轻松学习,现在可站起来放松放松眼睛了,然后呢,我后面的实证部分就不再像前面这么细细地写了。

事实上,实证研究基本是按照前面章节的逻辑展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可视为验证性研究。好,话不多说,我们继续看。

3 研究内容——实证部分

案例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显性土地利用形态的整体变化不显著,隐性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相对显著一些。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驱动下,该村逐渐将冷杉和桉树林转变为油茶林,反映出林地内部物种调整和管理模式的变化,林地整体在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很小。另一方面,村民申请增设住宅用地、村集体增设产业建设用地难以获批,因此,要想扩大产业建设用地,只能通过与村民协商有偿使用他们的土地来建造工厂,例如在 2024 年扩建了草药加工厂。这从侧面反映的是土地利用权属的优化。

在案例地LUS的整个演变和转型过程中,村落不断尝试成为外部LUS的“功能组件”(图7)。通过村民—农村精英—技术人员—政府—村集体—市场—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与有效互动,来实现发展要素的输入和输出。进而依靠城乡、区域间的有序互动使得案例地LUS发生“结构性演变”,如油工业用地的扩大、生活空间的重组、设施的改善、道路用地的扩大等。

在LUS的“结构进化”基础上,LUS的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案例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然而,也因为“结构性进化”而产生了新的诉求和新的矛盾。为了满足这些新需求并解决新矛盾,LUS 需要不断开发新功能和新优势。从而开启新一轮的空间扩张、利益调整与权属重构进程。

此外,LUS 的演变和案例地的乡村发展也通过与更大的空间尺度单元相互作用而向前推进。这些跨尺度互动的对象包括乡、县、市、省(自治区)和其他省级。这些跨尺度交互的内容涉及劳动力交互、产业交互、财务交互、土地利用分配指标交互和土地利用规划交互。

总体而言,案例地的发展符合“利益需求—内外部相互作用结构进化功能发展”的需求驱动理论模式,以及“粗放扩张内部致密化规模突破”的空间发展模式。

4 讨论与结语

4.1 讨论

其一本研究整合了土地利用视角、系统视角和支持区域发展的价值取向。然后,主要从理论方面展开探讨。笔者希望未来相关研究在深化理论探索和定性分析的同时,也能开展更多基于案例的实证和定量分析。此外,本文提出的基于 LUS 研究的区域发展思想不够广泛和详细,预计未来将深入关注 LUS 的演变和转型对区域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地域空间格局优化和人类福祉的作用。

其二,本研究提出的LUS “集成-解耦”趋势、“组件化” “全球分化、分工和集中化” “局部去组件化、局部再分化、劳动再分工”和“再集中化”可能与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地域化、去地化和再地域化”相关。它们都涉及空间关系和权力关系的整合重构,强调从多尺度角度进行空间演化,对区域转型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不过,本研究更关注“集成和解耦”这两个相反的演进趋势,并从LUS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

其三,相对较小的 LUS 之间的“组件化”和“分工与协同”是它们集成到更大的 LUS 中的重要步骤。这一现象和过程与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类型化(分化)发展等概念密切相关。立足我国国情,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个宏观层面的国土空间发展策略,强调不同国土空间及其功能的差异化、优势、分工和协同。这反映出主体功能区的发展也是 LUS 宏观整合的体现。

其四,图 2 中,本研究提出的“粗放扩张—内部致密化尺度突破”的模式中,可以看出“中心地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痕迹。不过,本研究中提出的上述模式(图2)更强调在多个空间尺度上“分形”的增长、探索和填充。对于这种模式,有必要讨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LUS通过“集中-分散”和“城市化-逆城镇化”的交替性向更精细化的方向演变,最终推动系统的不断优化。

最后,可以预期,本研究中的模式、机制,如“利益需求—内外相互作用-结构进化—功能发展”,“广泛扩张-内部致密化—规模突破”和“系统集成—系统解耦”等,未来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

4.2 结语

本文将理论研究和基于案例的实证研究相结合,提出并讨论了 LUS 演变的需求驱动模式和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了 LUS 演化的集成趋势和解耦趋势,分析了 LUS 演化和转型之间的联系和跨尺度相互作用,最后,以广西某村为例验证了理论框架。案例村在土地利用转型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困难,其进一步转型和振兴正在进行中。


哇~!终于写完了!!惊奇地发现,我在总结讨论这部分内容中,居然每个小节的字数差不多,我发四,我没有刻意去调整字数,而是按照自己理解和想法把需要的原文复制过来,并略微串了一下。

很开心我的催更终于等到了这一篇大作,感谢作者与我分享喜悦!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推文我未完全按照原文提纲一一列举,而是基于自己日常学习角度把一些关键线索展示出来。还请各位去对应网站下载原文系统深入学习更好。而且,其实我想表达的很多,篇幅限制,仅给大家分享部分特别深刻的学习心得,供你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参考,并强化理解。另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多批评指正。
我自己在研读过程中,一个很大的感受是理论性很强,并同时想到,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发表至国际顶刊了。更进一步想,这其实又把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向前推了一步,为我们理解和认知这一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养分。也因此,本研究是有难度的,篇幅也巴适。
本研究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典范。记得之前分享了一篇,当时也认为其案例非常详尽。那么对本研究来说,一是理论框架的构建富有极强的学术底蕴,其深度、广度和细腻程度值得研究生们耐心品味。再就是实证,把一些现实问题很好地上升到学术层面了。
从理论来看,我之所以说细腻,是因为在6.2和6.3部分,作者一方面将本研究与相关经典理论联系起来,展开理论对话。这种联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通过点出与既有理论的内在关系而进一步为读者提供启示。特别是,作者提到:
随着学科的分化,近几个世纪以来每个学科在各自领域的长期探索,以及学科之间交叉和整合的加强,相同或相似的理论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科学的同构性)。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需要采用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的视角来研究各个领域的问题。这样做将促进跨领域的类比、隐喻和知识的归纳综合,并为知识探索开辟新的空间并深化以前的研究。
另一方面,基于上述整合性和系统性思维的指引,研究将土地系统演化的过程、机制、模式论述得非常细致。尤其是第2和第3章节,把我们日常遇到的问题,或者了解甚至较为熟知的问题加以凝练,形成最终的科学问题,并通过学术话语表达出来,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内容,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因为我们平时也许观察到了一些现象,但现象终究不是科学问题,实现这一步跨越,必须得有必要的理论依据。也就是我之前基本每次都会强调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依据的寻找需要依靠大量文献的阅读、跨学科的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多时候,我们不妨回到一些常见、常用的理论起点,尝试着基于自己学科属性和特色加以创新和改造。再回到现实问题,去两相验证与对比,自然会发现新的东西。
我省去了政策建议的分享。事实上,这部分内容也是和前面的研究结果紧密联系的。需要给大家说的是,我们提政策建议,或者说讨论政策启示,必须要有研究结论的支撑。无论这个结论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这一项研究,还是源于其他地方。当然,我们也可在适当的位置引用既有成果。且,政策建议一般不说必须,而是需要。这个用词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用到了量变—质变、矛盾等哲学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跨学科的探索。因为,我们多是背熟、机械运用现有概念,但很少有新的思维、观点和视角创新。这也启示我之前和大家说的,要把自己高中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理科生要发挥化学(催化)、生物(景观基因)、物理(耦合、力)等学科优势。我举的这些例子在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地理学报等中文顶刊皆有研究显示。
本文的标题是:土地利用系统演变的解释:模式、趋势和机制,这与作者所在研究团队的另一经典: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形成呼应,应该说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了(我已用尽毕生所学成语哈哈哈,说起来考公的学生们应该会有这种题型吧~很难吧哈哈哈)。因此,要把这两篇论文结合起来学习,也才有更多有益思考。
来源:土地利用和城乡融合

发布于 2025-01-15 16:25:51
收藏
分享
海报
7
上一篇:试论中国大陆“硬岩型”大型锂矿带的构造背景 下一篇:自然资源部:三山岛、多龙、北衙等24座矿山深边部共新增金资源量1570吨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