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技术路径探析

声明:本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及官微立场。未经授权,不得刊用和转载本刊及官微原创文章。如有违者,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授权合作联系电话:010-68047611。

核心提示

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深入开展,合理显化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分析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评估理论和实践进展,通过厘清概念内涵、确立评估基本原则、构建评估和趋势分析方法等,提出了相关技术路径建议。


本文引用信息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伍育鹏,朱启明,马忠杰,刘震宇.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技术路径探析[J].中国土地,2024(11):34-3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顶层设计角度明确了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围绕显化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各地开展了大量探索。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显化研究与实践进展,提出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技术路径建议,以期促进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技术准则体系的完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宏观政策与理论分析

宏观政策要求的演变。从资源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再到强调生态价值,这种自然资源管理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两手论”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脉络。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需求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在传统观念中,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常被视为关联不大甚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然而,“两山”理念明确这两者不仅能相互协调,而且能相互促进。不同行业和地区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数成果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或社会福利的有效途径。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挖掘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并科学评估其价值。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纳入国家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重申了这一目标指引。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物质载体和实践抓手。而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无疑是支撑上述目标实现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

生态价值的理论支撑。从资源价格理论的演进来看,其经历了从劳动价值论到生产价格论、再到市场价格论的发展过程。在考虑可持续发展和代际补偿的背景下,市场价格论下衍生出了期权价值概念。这些理论均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

生态系统的生产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其生产与消费能够保持相对长期的平衡状态。随着生产方式转变、技术进步以及人类需求的增加,社会生产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越来越大。鉴于生态系统的容量有限,经济系统在利用自然资源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时,不应超过其可恢复的阈值,以维持生态平衡。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其恢复周期往往较长,甚至可能无法恢复,这将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生态价值论应运而生。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概念内涵与评估方法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内容广泛。笔者将重点梳理对相关评估技术路径影响较大的概念内涵和评估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

概念内涵的认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概念内涵的界定是研究基础。其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但对内涵的认识并不统一。

一是国外相关机构和学者对生态价值内涵界定各有不同,总体而言,经历了“环境服务、自然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的发展过程。

二是国内研究的不同阶段。2012年以前,国内主要是在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概念下各自开展小范围专业研究,但绿色GDP不是一个明确的指标,它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2012年至2017年,主要是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概念下进行研究,但各方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应包含的科目和内容有不同见解;2017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求提出之后,更多研究关注生态产品界定,对生态产品的内涵、范围和分类提出了不同看法,实践中也对生态产品存在不同理解。

从已有研究实践看,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因为对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概念内涵认识不一致,导致研究科目与范围不一致,最终使得评估结果无法比较和应用。其中,直接农产品、部分文化服务功能和支持服务功能等是否属于生态价值范畴存在较多争议。

主要方法模型的优劣。目前,评估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当量因子法、能值分析法和功能价值法等方面。

一是当量因子法。该方法是通过区分不同种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可量化的标准构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当量,然后结合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进行评估。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性强、数据需求少,适用于大尺度范围内的评估;其缺点是核算精度不高,可能忽视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内在差异。

二是能值分析法。该方法是在生态系统服务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能值转换率统一转化为太阳能值,进一步结合能值货币比得到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价值。该方法的优点是统一量纲,缺点是能值转化理论研究基础尚不成熟。

三是功能价值法。该方法是通过利用当地监测数据和参数,在生物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物量核算,结合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些价格标准确定方法得到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价值。该方法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模型方法,其优点是精度可控,过程科学,模型可进行本土化适配;其缺点是模型选择多,输入参数多,结果难以重复,不确定性较大。如,土壤保持量的计算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该方程本身包含多个计算因子,部分因子又有多种可能的计算模型和数据源选择,为了使计算结果符合当地实际,需要通过实验或监测数据与计算结果的相关性反复修正调整计算模型,这种研究投入和效率在评估实践中可能不现实。

以上研究进展表明,由于概念方法不统一,目前研究实践结果不能很好地衔接使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实践指导意义,并影响了其他政策的预期实现。但现有研究已形成一定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并在框架领域有初步共识,为下一步完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技术路径建议

总结已有研究经验,笔者尝试构建一种相对合理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技术路径,旨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涉及生态价值的相关管理和实践目标。该技术路径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概念内涵的明确、基本原则的确立、评估原理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如何开展趋势分析。

概念内涵界定。概念设定是构建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体系的首要步骤,直接影响评估对象和范围的界定。构建技术路径须明确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生态产品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

一是“自然资源”的概念。其应与自然资源部已发布的相关技术准则保持一致,定义为天然存在、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提升人类当前和未来福祉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

二是“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概念。其主要从用途、特征和价值属性三个维度,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定义为自然资源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对人类社会提供的使用价值,包括生态物质供给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两部分。其中,生态物质供给价值重点强调通过自然生产过程提供的生态物质产出价值;社会服务价值涵盖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价值,如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休闲娱乐、美学体验等。

考虑到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内涵通常被设定为一定年期的流量价值,为解决评估不同年期生态价值变现量或变化量的问题,可引入生态时间价值概念,该概念涉及对未来生态效益的预期、资源耗损后恢复的时间成本,以及不同时间阶段内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

三是“生态产品”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其核心特征,即包括但不限于可持续性、环境友好性以及对人类福祉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其次,生态产品的界定还应考虑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可交易性,即它们应具备一定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其价值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其内在属性。此外,汲取已有生态产品定义无法达成共识的经验教训,还应认识到生态产品的具体范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需求的变化在动态调整。因此,界定生态产品要从其特征出发,只要符合生态产品概念特征的产出或服务均可以被视为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应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可量化的、具有市场供需关系和其他经济属性的生态物质产出或社会服务功能。

基本技术原则。技术原则是评估过程中的根本遵循,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主要涉及系统性、地域性、客观性和生态优先几方面要求。

一是系统性原则。影响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形成的过程和因素复杂,评估时需系统分析评估对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合理界定纳入评估的生态价值范围和边界,统筹考虑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

二是地域性原则。不同地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在功能特征、自然生态管理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是完全一致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域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所以评估过程需因地制宜,符合地域特点。

三是客观性原则。在评估过程中保持客观性,是评估行业的基本要求,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也不例外。具体来说,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具有时空性、多样性、互补性等特征,评估时需要客观量化,综合考虑价值分配与平衡,体现自然或社会生产特点,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水平。

四是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本原则之一,应将保障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持久服务能力作为开展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的核心目标。在评估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强化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补充能力。

主要评估方法。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由生态物质供给价值评估、生态社会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生态时间价值评估几方面组成。

一是生态物质供给价值评估要区分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的贡献,并通过从生态物质市场价格中扣除社会投入成本,确定自然生产所创造的生态价值。在生态产业化或自然生产占主导地位的情境下,此评估方法尤为关键。

二是生态社会服务价值评估一般由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两部分组成,主要借鉴功能价值法。其中,由于许多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不提供文化服务,评估时往往可只考虑调节服务价值;有些生态功能的维持需要生态保护投入,生态价值评估结果已包含了这部分投入价值,当需要评估生态社会服务价值净值时,需准确识别生态保护投入成本并将其从评估结果中扣除。此外,当评估范围或评估结果用途超出单一自然资源等别或行政区域范围时,根据地域性原则,还应对调节服务的功能量进行修正。

三是生态时间价值评估是基于预期收益和效用理论,将未来一定年期内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年流量(或损益),以一定的还原率折现到估价期日,以此估算其累计现值或现值变化。其评估方法可根据不同评估目的,采用无限年期或有限年期公式进行计算,并考虑年流量和还原率的变化。

其一,基于生态权益交易评估目的时,需根据交易的生态权益种类和年期,估算生态权益年流量价值,将交易年期内年流量价值进行还原,确定生态权益交易价格。

其二,基于生态补偿评估目的时,应适用于新建、改良或恢复中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流量一般为逐年递增。

其三,基于生态赔偿评估目的时,首先需对损害行为开展生态损害确认和因果关系判定,确定损害范围与程度,对于可恢复的生态系统,评估年期为损害行为发生日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对于不可恢复的生态系统,评估年期为无限年期,同时,可考虑将30年后至无限年期的现值作为代际补偿标准。

趋势分析。自然资源生态变化趋势分析主要采用变化率、监测指数等指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自然资源和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监测指标比较和排序,说明变动情况,分析变化原因,揭示自然资源生态演化与资产变化趋势。

一是变化率。其主要反映在某一时段内生态系统的变化幅度,一般是通过不同时期变化量(当期量减去基期量)与基期水平值的比值计算得出的,以百分率表示。

二是监测指数。其按对象不同分为生态服务功能量监测指数和生态价值量监测指数,可分别形成定比与环比监测结果。监测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有助于识别自然资源生态变化的模式、速率及潜在原因,为自然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伍育鹏供职于中国融通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朱启明供职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权益处,马忠杰供职于广东思远土地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刘震宇供职于长沙永信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



全文敬请阅读2024年《中国土地》第11期

i自然全媒体

  • 编辑:杨蕾   陈慧颖(实习)

  • 供图:摄图网



发布于 2024-12-26 11:23:23
收藏
分享
海报
1
上一篇:《国际年代地层表》更新英文版(v2024/12版) 下一篇: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