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丨煤岩气成藏机理与煤系全油气系统: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煤岩气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近年来在勘探开发中取得重要突破。本文基于最新研究,系统解析煤岩气成藏机理与煤系全油气系统的核心理论,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实例,为从业者提供关键技术与方向参考。


一、煤岩气的地质特征与成藏机理

  1. 储层特征(图2)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 煤岩具有双重介质储层特征:微纳米孔(植物组织孔、热成因气泡孔)与宏观割理裂缝(构造裂缝、煤化作用割理)共存。

    • 例如,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煤岩孔隙度3%~8%,微孔占比67%,宏孔占比26%;割理密度达6~19条/5 cm,显著提升渗透性。

  2. 强吸附与自封闭作用(图3)


    • 煤岩吸附能力远超页岩(吸附量达页岩的2~5倍),范德华力主导吸附作用,形成天然气自封闭效应。

    • 深部煤岩(埋深>2000 m)游离气占比提升(达20%~40%),与吸附气共同构成气藏。

  3. 成藏动力场控制

    • 热力场:成熟度(Ro值)决定生烃强度(Ro>1.0%进入生烃高峰)。

    • 应力场:构造活动影响裂缝发育与储层渗透性。

    • 流体动力场:超压(压力系数>1.2)抑制水侵,促进气藏保存。

    • 煤岩气富集受“三场”(热力场、应力场、流体动力场)控制:


二、煤系全油气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1. 系统内涵(图5、图6)


    • 源内气:煤岩储层富集煤岩气。

    • 近源气:致密砂岩富集致密气。

    • 远源气:常规圈闭富集油气。

    • 煤系全油气系统以煤岩及暗色泥页岩为烃源岩,致密层为储层/盖层/输导层,形成煤岩气、致密气、页岩气及常规油气的有序分布。

  2. 与常规系统的差异

    • 煤系储层非均质性强,源储耦合复杂,需通过煤岩组合(煤-灰、煤-泥、煤-砂)调控封闭性。

    • 例如,鄂尔多斯盆地强封闭组合(泥-煤-灰)气测值达85%~95%,弱封闭组合(泥-煤-砂)气测值仅30%~40%。


三、典型案例分析

  1.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图8、图9)



    • 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发育多套煤岩组合,本溪组8号煤岩单层厚度5~10 m,含气量15~35 m³/t。

    • 有序分布:深部煤岩气(压力系数>1.5)、浅部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共存,实现多类型气藏联合开发。

  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图10)


    • 西山窑组煤系:煤岩孔隙度8%~20%,渗透率0.5~3.0×10⁻³ μm²,含气量8~15 m³/t。

    • 成藏演化:早期低熟油裂解+晚期干酪根裂解,形成游离气与吸附气共存的气藏。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1. 核心挑战

    • 地质理论:深层煤岩气成藏机理、复杂煤岩组合封闭性评价需深化。

    • 工程技术:深层高温高压压裂、低渗储层改造技术亟待突破。

  2. 发展方向

    • 构建煤系全油气系统动态评价模型,指导多类型气藏协同开发。

    • 研发适配煤岩储层的低成本高效压裂工艺,提升单井产量。


结语

煤系全油气系统的提出,为煤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视角。鄂尔多斯、准噶尔等盆地的成功实践表明,煤岩气不仅是煤层气的补充,更是深层非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接替资源。未来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攻关,推动煤系资源高效开发。


文献来源:

李国欣,贾承造,赵群,周天琪,高金亮.煤岩气成藏机理与煤系全油气系统0].石油勘探与开发,2025,52(1): 29-43.


发布于 2025-02-13 20:08:39
收藏
分享
海报
54
上一篇:巨型“锂腰带”发现记 下一篇: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