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锂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

青海锂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

潘彤1),李善平2),王涛2),韩光3),贾建团3)

1)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西宁,810008;

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

 3)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省格尔木,816000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内容提要

锂资源是高新产业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之一。青海省锂矿资源丰富,锂矿床类型以盐湖卤水型储量巨大,硬岩型次之,硬岩型锂矿以伟晶岩型为主。盐湖锂矿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硬岩型主要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三江北西青海段;成矿时代主要是新生代、中生代两个时期。本文通过对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盐湖型锂矿床察尔汗盐湖、东台台吉乃尔盐湖、南翼山富钾锂卤水矿;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硬岩型的茶卡北山锂铍、三江北西青海段草陇锂铍矿五个典型矿床的赋矿特征、成矿作用及机理的探讨,建立了青海省锂矿成矿系列,在分析了区域的不同类型锂矿找矿远景基础上,认为盐湖卤水型和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应该作为重点预测类型,并对成矿潜力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锂矿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锂矿床;锂矿产找矿潜力;成矿规律;成矿机理;成矿系列;成锂带

锂资源是重要的新兴产业资源,锂被科学家誉为“工业味精”、“能源之星”、“金属新贵”,是生产锂电池的最好材料,也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重要金属;锂已经被广泛认可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在当前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大背景下,锂资源的开发利用贯穿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转型,高新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锂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快速增加。青海省锂矿储量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青海省锂矿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分析及对典型锂矿成矿特征的总结,划分了青海省锂矿成矿系列,指出了青海省锂矿的找矿潜力以及不同类型锂矿的找矿方向,为锂矿资源保障提供依据。

1锂矿资源概况

目前,自然界已知锂矿物大约有150多种,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30余种。自然界中的锂常以固体矿物资源和液体矿床资源两种形式存在(固体锂矿石主要为锂辉石、锂云母、锂霞石、透锂长石和磷铝锂石等,液态锂多附存于盐湖卤水、海水、地热水、油田水与井卤中。根据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发生的条件、发展过程,锂矿矿床总体可划分为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内生矿床可进一步分成花岗伟晶岩型、花岗岩型、云英岩型与沉积型锂矿,通常称作“硬岩型锂矿”,外生矿床就是卤水型锂矿,细分为盐湖卤水型、地下卤水型、油田卤水型。

世界已发现和新发现并做过可靠计算及初步估算的锂矿资源主要分为两类:盐湖型锂资源储量占全球78.3%,硬岩 型 占 21.6%。根据2019(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探明锂矿储量为1400万t(锂矿资源量为6200万t),其中,智利的锂储量最大,达750万t,中国排在第三位,锂矿储量为320万t,占全球总储量的22.8%。青海、西藏、四川、江西4个省(自治区)合计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96%。

卤水型锂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尤以青海和西藏两地的锂资源储量约占全国锂资源总储量的80%。素有中国“聚宝盆”之称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不仅是盐的世界(钾、钠、锂、镁等),且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目前青海省已初步探明氯化锂储量居全国首位,青海察尔汗盐湖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锂资源产地。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过程中,如何从广袤的盐湖中综合、高效地提取高附加值的锂产品将成为青海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2锂矿成因研究现状

在硬岩型锂矿中,LCT(Li-Cs-Ta)型伟晶岩是目前锂资源的最主要来源,对这类伟晶岩目前通常称之为 通 常 分 为 两 种 类 型,即 LCT(Li-Cs-Ta)型和NYF(Nb-Y-F)型,在部分 LCT型伟晶岩中有时发育锂矿物,当其含量达到工业要求时,则成为甚至达到工业开采要求的重要类型之一。通常所说的伟晶岩型锂矿,就是指LCT 型伟晶岩。

LCT型伟晶岩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成因模型可总结为三种:一是花岗岩结晶分异模型,London认为,伟晶岩代表了花岗岩岩浆分离结晶最晚期的产物,分离结晶作用导致残余熔体中Li、Cs、Ta等不相容元素不断富集,同时F、B、P以及 H2O 等挥发分也增加,挥发分能够降低花岗岩熔体固相线温度,延长结晶作用持续时间,也能够降低熔体黏度,提高熔体及其化学元素的扩散速率。不混溶的 H2O能够抑制熔体中晶核形成,降低成核密度,最终形成伟晶岩的粗大晶体。二是地壳部分熔融模型,Simmons et al.注意到一些伟晶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不同于花岗岩母岩。因此,认为伟晶岩熔体并非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而是直接来自变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花岗岩可作为热源,进而提出了地壳部分熔融模型。三是岩浆不混溶模型,Veksler认为花岗质岩浆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分离为富挥发分熔体和贫挥发分熔体,富挥发分熔体富集Na、Li和碱土金属元素,相对亏损 K和HREE元素。这种不混溶或熔离作用可以解释伟晶岩中的长石分带现象,F等挥发分使Na、Li等元素的运移距离更长、结晶温度更低,以及钠长石与钾长石的分带现象。茶卡北山地区含锂辉石花岗伟晶岩的形成与印支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花岗伟晶岩中Li、Be主要赋存于锂辉石、锂云母、锂电气石、绿柱石等独立矿物中;具有Ta大于Nb的特性,Rb、Ta、Nb、Be、Li等元素在岩浆演化晚期富集明显;Li、Be等稀有元素是在多期次岩浆活动中逐步富集成矿,其成因类型为LCT型伟晶岩。另外,已发现甘孜+理塘成矿带的草陇(含绿柱石)锂辉石花岗伟晶岩脉Li2O平均品位较高,品位变化较小,可利用价值高,亦具有LCT型伟晶岩特征。无论 熔 体 源 区 如 何,高 程 度 结 晶 分 异 是 形 成LCT型伟晶岩及稀有金属矿物的有利因素。伟晶岩挥发分主要来自源区部分熔融,在熔体/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富集在残余熔体中,并使稀有金属富集在残余熔体中。

含锂原岩是盐湖卤水型锂矿床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高原地区的山系中广泛分布着各个时期的花岗岩、花岗斑岩、长英质凝灰岩、含锂伟晶岩和黏土岩等,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锂被淋滤溶解,随着河流汇聚入成矿盆地。柴达木盆地地质时代早期,盆地是物质沉降的中心,已有盐类沉积,卤水中含有一定的锂含量;后期,该区域开始隆起,以至于这些古湖水定向迁移,而迁移方向又有构造的隆升,使得湖水受到阻隔,形成了封闭盆地;同时,盆地中的构造活动引起的沉降提供了足够高的卤水渗透率,以及储存空间,如察尔汗盐湖所在的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活跃,形成的构造裂隙、孔隙为地下水的储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加之,山区与盆地之间数千米的高程差形成的雨影效应使盆地内的气候条件极度干燥,从而来自山区的季节性河流汇流入湖后进行强烈蒸发浓缩,这是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的重要气候条件。最后,盆地附近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热液、盐湖周围和底部古老含锂原岩 的 风 化 提 供 了 锂 成 矿 物 质 的 补 给,朱 允 铸 等认为一里坪、东西台吉乃尔赋锂盐湖,主要成矿物质来源于那棱格勒河,该河沿昆南断裂分布,断裂带两侧存在一系列新生代火山活动,河水溶解了与火山及断裂活动有关的温泉热水中的成矿物质,使得河水中的Li浓度较盆地中其他河流高出了50~100倍。接受洪水河+那棱格勒河水系含锂河水补给有利于锂的富集,加之锂较高的溶解度,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

Zhai Mingguo et al.认为战略性矿产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① 由构造背景和物质基础等因素控制的时空分布规律;②由元素性质和物理化学条件等因素控制的矿化特征(元素组合、矿物类型、赋存状态、矿床类型、定位空间、成矿专属性等)。本文认为锂矿的找矿研究也应集中于这两个方面。

3青海省成矿地质背景

依据区域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区域成矿作用之特征、产物、强度等矿化信息,结合徐志刚等《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青海省成矿单元涉及秦祁昆和特提斯两大成矿域、5个成矿省、16个成矿带,与锂矿成矿有关的III级成矿带有柴达木盆地北缘 Au-Pb-Zn-Ti-Mn-Fe-Cr-Cu-W-稀 有-煤-石 棉-滑 石-硫 铁 矿-石 灰岩-大理岩成矿带、柴达木盆地Li-B-K-Na-Mg-盐类-石油-天然气-芒硝-天然碱成矿带、南巴颜喀拉Li-Be-Au-Cu-Zn-水晶成矿带(图1)。

图1青海省成矿单元及锂矿分布图

古特提斯构造演化与硬岩型锂矿形成关系密切。新生代高原碰撞隆升演化与盐湖卤水型锂矿形成有关,随着高原的隆升,各级盆地中沉积了钾镁盐、石膏等,成矿时代主要是古近纪—第四纪,空间上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形成钾锂镁盐等矿产。

4青海锂矿床资源概况

4.1锂矿分布及资源量

青海省的 盐 湖 锂 资 源 主 要 分 布 在 达 木 盆 地,显示出成带分布,分段集中的特征。近年来,在柴北缘、三江北 段 等 重 要 成 矿 区 带 发 现 了 一 批 伟 晶岩型锂矿(床)点,如天峻县茶卡北山锂铍矿床、锲墨格山锂铍 矿 床 以 及 称 多 县 草 陇 锂 铍 铌 矿 点 等。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锂盐矿(LiCi)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液体)1871.92×104t,保 有 资 源 储 量(液体)1517.33×104t, 约 占 全 国 资 源 储 量 的83.16%,位 居 全 国 第 1位,预 测 锂 矿 资 源 量2365.17×104t。青 海 省 锂 盐 资 源 储 量 约 占 全 国资源 储 量 的82.44%,位 居 全 国 第 1位。 截 至2018年底,已 发 现 锂 矿 产 地17处,其 中 超 大 型 6处、大型2处、小型4处、矿点5处,其中盐湖锂矿14处(表1)

表1青海省锂矿矿产地一览表(截至2018年底)

4.2矿床类型

青海省锂矿床可分为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表2),其中内生矿床主要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伟晶岩型矿床;外生矿床主要为盐湖卤水型锂矿床,部分地下卤水型与不明流体成矿的深层卤水成矿作用有关;以第四纪和深层卤水为代表,这类矿床储量规模在青海占有绝对优势。

表2青海省锂矿类型划分方案

4.3资源开发概况

近年来,由于全球对锂产品的需求强劲,由于硬岩型锂资源冶炼成本高,而卤水锂资源储量丰富和提取成本低廉,开发盐湖锂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锂资源量丰富,滩晒条件好,盐湖锂资源总量虽然在世界上有优势,然而盐湖资源的高镁锂比给锂的富集和分离带来很大的困难,针对高镁锂比盐湖卤水的绿色、低成本镁锂分离是世界性难题,也是盐湖提锂工艺之关键和资源综合利用瓶颈。近年青海盐湖提锂的总体思路是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三个层面,开展青海盐湖卤水低成本的镁锂分离、提锂清洁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方面的研发。使得高镁锂比盐湖提锂技术的取得突破,为加快柴达木锂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青海锂业公司与青海盐湖研究所联合开发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世界首条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线,中国五矿集团一里坪盐湖锂矿锂硼钾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的陆续落成。促使青海盐湖提锂产业加快产能提升的进程,以持续放大资源、技术和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柴达木盆地盐湖已建成五家碳酸锂生产企业,生产企业有青海五矿盐湖有限公司(生产量为1×104t/a)、青海恒信融锂业(生产量为2×104t/a)、青海锂业(生产量为3×104t/a)、青海蓝科佛照锂业有限公司(生产量为1×104t/a),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生产量为1×104t/a)。截至目前,青海省碳酸锂生产量已达到5.3×104t/a。

5典型矿床

盐湖型锂矿床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具体可分为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卤化物型3种,目前主要开发的盐湖卤水为碳酸盐型和硫酸盐型。前者以西藏扎布耶盐湖为代表,后者以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西台吉乃尔盐湖、大浪滩、一里坪、南翼山等盐湖为代表。其中一里坪盐湖、东台吉乃尔湖和西台吉乃尔湖“三湖”属于那棱格勒河(即那仁郭勒河)水系所形成冲积扇的扇前湖,盐湖卤水中的锂、硼、钾等资源主要来自洪水河+那棱格勒河(洪-那)水系中的洪水河补给。“三湖”卤水类型虽同属于硫酸镁亚型,但 水 化 学 组 成 不 相 同,一 里 坪 卤 水 中 Li+、B2O3、SO42-等 浓 度 及 矿 化 度 较 东、西 台 吉 乃 尔 湖低,K+ 、Mg2+等浓度反向升高,从而具有极高镁锂比、高镁硼比的显著特征。根据曹文虎等《卤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中公布的数据,一里坪盐湖卤水中有用组分(按不同水层的盐类含量计算平均值)LiCl含量一般为1400~2500mg/L,储 量 410.9 千t,B2O3含 量 为 500~1150 mg/L,储量214.5千t。此外,一里坪盐湖的铷含量奇高,是含量超过5mg/L的极少数盐湖之一。近年来,在南祁连地块与全吉地块接合的宗务隆山构造带东段发现了茶卡北山锂铍、锲墨格山锂 铍 矿、俄 当 岗 铍 矿 等 矿 床 (点);王 秉 璋 等认为宗务隆山构造带东段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新的、重要的 Li、Be成矿带。南巴颜喀拉—雅江成矿带东段发现的草陇锂铍矿是“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青藏高原北部伟晶岩型 Li-Be矿的找矿空间。

5.1察尔汗盐湖钾镁锂矿

察尔汗盐湖钾镁锂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部,自西向东分为别勒滩、达布逊、察尔汗、霍布逊四个连续的矿区,东西长168km,南北宽20~60km,面积5856km2。矿床以钾、镁、石盐矿为主矿种,锂为该区重要的共(伴)生矿产之一,主要分布于西侧的别勒滩、达布逊、察尔汗三个矿区,锂含量呈现西高东低的富集规律(图2)。


图2青海省察尔汗盐湖锂资源分布示意图

5.1.1矿区地质

察尔汗盐湖是上更新世至全新世绝大部分湖水已干涸后形成的盐湖。地层有中、下更新统(Q1+2)泥质粉砂、粉砂、黏土及 亚 黏 土,上 更 新 统 (Q3)细砂、粉砂、亚砂土、亚黏土、黏土以及石膏、石盐层,全新统(Q4)含砾粗砂、细粉砂、亚砂土及盐层(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05 )。上部盐层在察尔汗区段南部和别勒滩区段西北还向外延伸,以石盐为主,此外还有石膏、芒硝、光卤石、杂卤石、钾石盐、水氯镁石和泻利盐等。

5.1.2矿区水文地质

5.1.2.1地下水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广泛分布于察尔汗盐湖四周及全集河谷地。除全集河谷地及盐湖北缘小片范围存在单一潜水含水层外,大部分地区潜水与承压水并存。

结晶盐岩类晶间卤水:包括察尔汗区段大部、别勒滩区段中部、达布逊区段西部均有分布,面积约1030km2。含水层以含粉砂中粗粒石盐为主,含薄层状、浸染状光卤石及少量钾石盐、杂卤石等。含水层厚9.92~19.95m,潜水位一般埋深0.16~0.89m。多数钻孔单井涌水量432.17~1864.94m3/d,渗透系数114~367m/d;矿化度一般310~437.2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型、少数地段为硫酸镁亚型。

5.1.2.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察尔汗盐湖区气候干燥,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有限。周边孔隙含水层与盐湖各盐组盐层及粉砂、粉细砂等碎屑岩层直接接触,且盐湖是地表、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周边孔隙水径流补给晶间卤水。

地下水的径流:周边地下水向察尔汗盐湖缓慢汇集,达布逊闭流排泄中心平均水力坡度0.045‰,别勒滩闭流排泄中心平均水力坡度0.029‰,几乎接近停滞状态。全集河水是塔塔陵河水下渗后经洪积扇裙径流而成,向南呈扇形流插入察尔汗盐湖,水力坡度4‰~1.73‰,进入盐湖后水力坡度更加变缓。格尔木冲洪积扇自流斜地砂层孔隙水呈扇状由南向北往察尔汗径流,在径流过程中伴随着排泄,下部承压水或高压自流水通过亚砂土等隔水层向上部潜水越流,该冲洪积扇东翼地下水向达布逊湖汇聚,西翼地下水补给盐层孔隙水、大别勒湖后再向北径流至别勒滩。由于在别勒滩、察尔汗区段中心地带大规模采卤,已在此形成小范围的降落漏斗区,受此影响晶间卤水改变流向由四周向漏斗中部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天然条件下察尔汗盐湖晶间卤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是陆面蒸发和湖水蒸发,近年来大规模采卤已成为晶间卤水排泄的主导途径。

5.1.3矿床特征

察尔汗盐湖是固、液矿产均十分丰富的大型综合性矿床。液体矿中以钾矿为主矿种,共伴生有镁、钠、硼、锂、铷、锶、溴、碘等九种元素。锂 为 其 中 重 要 的 共 (伴)生 矿 种 之一,在察尔汗地区总资源量为1030.45万t,均为液体矿,其中别勒滩段占全区的86.5%。

根据卤水赋存状态分,别勒滩、达布逊、察尔汗三个区段液体矿有湖水、晶间卤水、孔隙卤水三种,且均以晶间卤水矿为主。别勒滩区段晶间卤水矿化度最 高 为389.28g/L,比 重 最 大 为1.279,其 中KCI、MgCL2品位也较高、在别勒滩区段LiCL品位最高4960mg/L、一般含量为530mg/L,分布面积和矿体厚度均较大。达布逊+察尔汗区段矿化度最高为453.37g/L,比重最大为1.30,LiCL品位最高为1590mg/L、一般为350~550mg/L。由于达布逊、察尔汗两区段卤水高度浓缩,卤水已处于光卤石或水氯镁石的析出阶段,有大量的光卤石的结晶,因而卤水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分异与水平分异,垂直变化很大,水平环带状明显,别勒滩区段则相反,卤水浓度较低,垂直变化不大。

别勒滩区段液体矿:根据富水性的强弱划分为I、II两个含水层:第I含矿层为出露或近地表的上部盐层,卤水分布面积约1013.62km2,是本区主要矿层,主矿体厚12~20m 不等,孔隙度15%~30%,给水度20%左右,单位涌水量30~84L/(s·m), KCI、MgCI2 品位较高,LiCI含量500~3000mg/L、最高4960mg/L,B2O3、Rb2O、O、Br、I均达到工业或综合利用指标;第II含矿层包括中部盐层和下部盐层,卤水分布面积约1058km2,主矿体厚6~17m不等,KCI、MgCI2 品 位 较 高,LiCI含 量80~3000mg/L,最高3530mg/L,孔隙度、给水度较低。孔隙卤水赋存于盐层间的含石盐粉砂、细砂和亚黏土层中,分布 面 积 可 达1204.24km2,LiCI含 量 600~2200mg/L、最高3720 mg/L ,厚度一般2~4m,是一个相对较弱的含水层或隔水层,富水性差,工业价值不大。地表卤水矿(湖水)分布在盐滩周边的九个湖泊中,其中以达布逊湖面积最大,除涩聂湖外其他湖水 锂 含 量 较 低,且 水 质 受 气 候 影 响,环 境 变 化较大。

5.1.4矿床成矿模式

察尔汗地区从中更新世后期的构造运动之后,与柴达木盆地西部隔离,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湖盆,与此同时,察尔汗南面的东昆仑山地区存在一系列第三纪和更新世时期的古湖泊,湖水经过长期浓缩达到硫酸盐析出。至晚更新末期,约距今0.03Ma的一次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使东昆仑山剧烈上升,察尔汗地区相对下降,使盆地的“高山深盆”地貌环境进一步发育,导致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和香日德河等水系向南先后袭夺了东昆仑山区古湖的湖水,特别是“古昆仑湖”、“古那陵湖”曾接受洪水河上游的火山—地热水补给而富含钾、硼、锂元素,使之大量K、Li汇集至察尔汗地区。因此,其物质来源,一是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地下热水;二是涩聂湖及别勒滩盐湖与东台、西台和一里坪均接受那陵 郭 勒 河、洪 水 河 含 锂 河 水 的 注 ;三是盆地内存在的地表河水和北缘深部来源的CaCl2型水体不同比例混合掺杂作用也是形成察尔汗盐湖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气候的进一步干冷变化,湖水蒸发浓缩成钾锂矿,成矿模式见图3。因此,从察尔汗锂矿的成因分析,应是多种成因叠加的产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图3青海省察尔汗盐湖锂矿成矿模式

5.2格尔木市东台吉乃尔锂矿床

东台吉乃尔湖锂、硼、钾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部,矿床位于由三面丘陵环绕的湖盆凹地,地表遍布北东向的河流,间歇性溪流或干涸的河床。截至2018年底,东台吉乃尔湖目前已探明液体 LiCl资源储量2293.98×104t,品位LiCl2839.84mg/L;液体KCl资源储量1867.6×104t,品位KCl1.51%。东台吉乃尔矿床是一个以锂为主,伴生钾、硼、镁、钠等的综合性卤水矿床,LiCl储量已达大型矿床规模。

5.2.1矿区地质

东台吉乃尔盐湖锂、硼、钾矿床中的含盐层主要为上更新统(Qp3),湖积层,该段下部为湖相碎屑沉积,上部为湖相化学沉积;全新统(Qh)湖相碎屑沉积广泛分布,岩性为:① 棕红色黏土夹含粉砂黏土; ②上覆粉砂薄层的棕红色粉砂黏土;③上覆薄层石盐的含粉砂黏土(图4)。

区域构造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新构造运动的普遍性,范围广泛,从山区波及到盆地中心,深度大,从基底延展到表层;二是强烈的继承性,不仅表现在褶皱轴向、断裂构造线一致,而且表现在隆升与沉降区位置始终相一致。构造主要有鸭湖构造、台吉乃尔构造、涩北构造和台南断裂,其控制着湖盆沉积与发展。

5.2.2矿区水文地质

矿区内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盐类中,该地层岩性结构疏松,晶隙孔隙发育、透水性好、富水性强,为高矿化的晶间水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化学盐类沉积的同时,也相间沉积了一些薄层的松散碎屑岩类物质,为松散碎屑岩类孔隙水的赋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5.2.2.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的划分

矿区内的地下水属于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其赋存条件与含水介质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松散碎屑岩类孔隙水和松散盐岩类晶间水两个亚类。松散碎屑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下部石盐所夹的碎屑层中,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含石盐的粉细砂及粉砂等,呈零星分布;其中松散盐岩类晶间水按其埋藏条件、水力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晶间潜水层和晶间承压水层两个含水层(组)。① 松散盐岩类晶间潜水层分布于湖岸陡坎以内的盐滩区近地表及湖水区北部,与湖水直接贯通。湖水区的含水层碎屑物含量较高,岩性主要为含粉砂的石盐、粉砂石盐、含黏土石盐及黏土石盐等。含水层的厚度一般2~6m;②松散盐岩类晶间承压水层厚度一般为10~25m,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埋深一般为7~9m,底板埋深一般为10~50m,含水层大致呈透镜体状,中间厚、四周薄,岩性主要为棕红色黏土、含粉砂的黏土等。西南边与上下隔水层相连。承压水层上段的含水层中主要为中细粒石盐、含粉砂的石盐等;而下段碎屑物含量高,主要岩性为粉砂石盐、黏土石盐及石盐粉砂等。

图4青海省东台吉乃尔盐湖锂矿区地质图

5.2.2.2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

(1)潜卤水的补、迳、排条件。东台吉乃尔河是本矿区唯一的常年性地表补给河流,它主要来源于南部昆仑山脉的冰川融雪和大气降水。每年向矿区补给的水量达3.2419亿m3/a,河水补给湖水,再由湖水补给潜卤水。由于处于一个封闭的湖盆中,在湖盆内不向外界补给,主要通过蒸发形式进行垂直排泄,湖水以水面蒸发形式进行排泄,湖水下的潜卤水不发生排泄。只有在丰水期湖水面高于潜水面时,潜卤水才向远离补给的方向迳流。

(2)承压卤水的补、迳、排条件.矿区的承压卤水属弱循环水,处在一个封存状态,地下水的迳流运动基本上是停止的。

5.2.2.3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晶间潜卤水$晶间承压卤水的化学组分主要为K+、Na+、Mg2+、Cl-、SO42-、Li+等,另 外 还 含 有Rb+、Cs+、Br-,I- 等微量元素。矿化度一般为330~360g/L之间Li+一般为5560~1100mg/L,K+一般为1100~17000mg/L ,一般为2200~3000mg/L,水化学类型为钠镁硫酸盐亚型。

5.2.3矿床地质

5.2.3.1固体矿

矿区内固体盐类主要有光卤石矿和石盐矿。其中光卤石矿分布于矿区湖水南部中下更新统形成的凹地中,有两个凹地见有光卤石沉积,光卤石的厚度一般为 0.35~0.90m,KCI品 位 一 般 为 7.4%~18.9%大部分达到可单独开采的最低工业品位.东台吉乃尔盐湖可供利用的有益组分以 Li为主,并富含有B、K和 Mg等元素%这些不同来源的 Li由外部水体带入湖中&经过强烈的蒸发作用&富集于东台盐湖的晶间卤水中&形成了盐湖卤水型Li矿床。

5.2.3.2液体矿

液体矿包括地表卤水矿和晶间卤水矿%其中晶间卤水矿又分为上部的潜卤水矿层(WI)和下部承压卤水矿层(WII),Li主要富存于WI、WII两个矿层的晶间卤水中。

5.2.3.3地表卤水矿

东 台 吉 乃 尔 盐 湖 水 体 面 积 丰 水 期 约 为200km2湖水的深度平均0.81m,湖底沉积物在西南部为棕红色黏土,向北东逐渐相变为湖泊化学沉积的白色石盐。湖水比重1.15~1.20,矿化度,240~308g/L,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镁亚型水。其中化学组分 以、Na+、Mg2+、K+Cl-、SO42-、为 主Li+、B2O3. 次之.

5.2.3.4晶间卤水矿层

(1)潜卤水矿层(WI)潜卤水矿层赋存于上部石盐层中,赋卤介质由石盐、含粉砂石盐、含黏土石盐及含芒硝石盐等岩性组成。潜卤水赋存于其晶间空隙中,属于晶间潜卤水%潜卤水矿层的厚度一般2~6m,分布连续稳定。晶间潜卤水矿层中的卤水比重1.20~1.36,矿化度,297~391g/L,卤水的pH 值一般为8.5左右LiCl品位一般为207.71~403.21mg/L,KCI为0.08%~0.11%,.B2O3为63.2~307.7mg/L.

(2)承压卤水矿层(WII)承压卤水矿层位于矿床第1 含 水 层 内,承 压 卤 水 矿 层 的 分 布 面 积 为176km2,分布形态似勺状,与潜卤水矿层大致相重叠,但有相应的位移,垂向上呈扁豆体状,中间厚、边缘薄。在矿床中部可分为承压水层上段和承压水层下段,上下段厚度比近似1:1,向边部合为一层&西南部则分叉后,两段分别独自尖灭。

承压卤水的赋卤介质主要为石盐,少部分为含芒硝石盐,个别工程还包括厚度不大的孔隙卤水的赋卤介质粉细砂$细砂。中细砂等。承压卤水赋卤介质中,石盐的孔隙度均较芒硝等矿物组成的介质的孔隙度要大。承压卤水的比重为1.21~1.24g/cm3矿化度330~360g/L ,pH在’8.2左右,其水质类型为硫酸镁亚型水,湖水区下部的承压卤水为钠镁硫酸盐亚型,水质相对稳定.承压卤水由于不受湖水的直接 影 响,LiClB2O3KCl含量比较稳定L i C l1600 m g L32800~3200 m g LB r -1.60~25.70 m g / L

5.2.4矿床成矿模式

上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南北向挤压作用强烈,大规模的褶皱隆升,古盐湖盆地周边补入水源中的大量 K、Li等有益组分,为古盐湖初始锂成盐期;晚更新世期,全球气候迅速恶化,,伴随青藏高原的又一次强烈抬升,使柴达木气候极度寒冷干燥,导致该期柴达木西北部绝大多数盐湖全面干涸,而柴达木东南部则经长期迁移、积累,逐步浓缩富集,其主要盐矿物类型组成及结晶析出顺序等与其他由古湖分割出来的次级盆地的盐类沉积几乎无异,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气候干湿交替,,在丰水期由于有大量的洪水补给,并带来较多颗粒沉积,随着气候的干旱蒸发,晚更新世-全新世锂矿成矿期,在晚更新世末期一直处在相对湿润和湖水波动频繁的沉积环境之中,,东台盐湖 WII矿层出现。

全新世初期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西部古近系和新近系成盐的残余卤水向中东部迁移,此时经历了一个非常干旱气候,&在较厚碎屑沉积物中,粉砂、黏土夹层交互,形成湖内 WI矿层以氯化物为主要盐类沉积,为潜水型富锂晶间卤水含水层,该矿层盐层厚度均匀稳定,富水性强,动态变化大,是东台盐湖锂的主要富集区。最终形成了一定厚度含锂卤水层,最终形成晶间卤水、湖水、孔隙卤水并存锂矿(图5)。

图5青海省东台吉乃尔盐湖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图

5.3南翼山富钾锂卤水矿

南翼山富钾锂卤水矿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是经济价值极高的液体矿床。盆地北部基岩山区出露地层为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基底地层为晚元古界,加里东+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构造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北西部,为呈北西—南东向背斜构造,其中南翼山背斜构造以富含钾、锂、硼和溴等矿为特征。

5.3.1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干柴沟组(N1g)、上新统油砂山组(N2y)、上新统狮子沟组(N2s)、下更新统七个泉组(Qp1q)等,其中上干柴沟组岩性以深灰色钙质泥岩为主,与不等厚灰色泥质粉砂岩、泥灰岩互层,呈泥质粉砂状结构,水平+块状层理构造,发育砂泥纹层层理,反映浅湖沉积环境。油砂山组岩性以深灰色及灰色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少量的灰色、深灰色钙质粉砂岩,具有砂泥纹层层理构造特征,反映深湖沉积环境。

矿区经历了基底形成和新构造运动,使矿区第三系及第四系中、下更新统普遍发育了褚皱和断裂,主要表现为北西向背斜构造、向斜构造(凹地)、断裂(凹陷)相间排列,成群成带出现。渐新世—上新世,南翼山背斜构造经历了深湖相-半深湖相-浅湖相-潮坪相沉积;与深层卤水(含钾)有关南翼山背斜构造可能形成于上新世、经早更新世(七个泉沉积期),至今仍在降 升;背 斜 构 造 由 深 部 侏 罗 纪 和 浅 部 古 近纪—新近纪两个背斜构造叠合而成,背斜构造两翼倾角大于20°,北翼部位产状略陡(图6)。

5.3.2矿床特征

富钾卤水赋存于南翼山背斜带上,呈北西—南东向不对称的椭圆状。储水地层有油砂山组和干柴沟组,其顶板埋深大于300m,底 板 埋 深 4560m。含水层岩性有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灰岩、藻灰岩、细砂岩。

柴达木盆 地 古 近 系、新 近 系 碎 屑 岩 和 灰 岩 赋存裂隙孔隙水,埋藏深度大于200m,属高承压自流水。南 翼 山 背 斜 构 造自西侧南105井至东侧南10井,绵延长12km,宽约3km,分布面 积 约 36km2。据 南 翼 山 油 井(南14井)射孔分析,富钾卤水层分布范围为南翼山背斜构造,深度处于1200m 以下,在2200~3500m较集 中;卤 水 层 主 要 分 布 于N2y 和E3g地 层(图6)。


图6青海省茫岸镇南翼山地区卤水赋存层位部面图

含钾锂卤水层分布不均匀,富水性差异大,南6、南13井自喷水量680m3/d,其他油井抽吸水量10~75m3/d。KCl含量为0.84%~1.27%,NaCl含量为17.297%~18.236%,B2O含量为2428.65~1568.08mg/L,LiCl含量为230~255mg/L,Br-含量 为51.7~56.3mg/L,I含 量 为 32.4~32.6mg/L,矿化度320~370g/L,卤水密度1.18~1.19g/L,水化学类型为氯化钙型。卤水样品中Br- 含量 43.8~73.0mg/L,B2O3含 量2393~2591mg/L,Li+含量230~261mg/L,I- 含量多35.32~37.92g/L以上,LiCl和B2O3含量均达到最低工业指标要求。

5.3.3深层卤水水文地质特征

该区富钾卤水层分布范围为南翼山背斜构造,深度一 般 在1200m以 下,在2200~3500m 较 集中;时间上,厚大的卤水层主要分布于 N2y 和 E3g地层。该深层卤水埋藏深度大,属高承压自流水,是地层沉积时的封存水,且上部覆盖着第四系粉砂黏土和黏土层,处于封闭状态,基本上不接受外界的补给,向外界的排泄量也很有限,仅局部由于断裂构造的沟通,深层卤水沿断裂上升,以泉水或越流补给的形式排泄,同时油井开采等人类活动,也是深层卤水通过钻井排泄到地表的主要途径。

5.3.4成矿作用

随着强烈的拉张、俯冲造山作用,在阿尔金造山 带 形 成 大 量 加 里 东—印 支 期 花 岗 岩,为 柴 达 木盆地西部盐类矿产提供物质来源。古新世—上新世期,西北部一里沟沉积中心地带,卤水在迁移途中,溶滤了 周 围 的 岩 盐,具 有 高 的 矿 化 度,后 期 有地表水体参与。受火山活动影响,地下热水将K、Li等元素向西运移汇集到盆地西部。柴达木盆地地下卤水起源于大气降水及淋滤周边山系不同地层钾元素,随 流 水 带 进 盆 地 边 坳 陷 边 沉 积 形 成 深湖、浅湖、滨 湖 沉 积 相,湖 水 随 气 候 干 湿 交 替 发 生湖侵与湖退,形 成 了 晶 间 卤 水 和 砂 砾 孔 隙 卤 水 钾盐矿的初始古湖。

上新世末期,柴达木盆地因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经历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盆地内基底差异性升降运动也逐渐加剧,盆地西北部相对于东南部有较大幅度的隆起,形成良好的封闭演化条件,并同时被挤压形成褶皱和断层裂隙,此时,南翼山背斜构造形成。上新世以前水源充足,上新世以后气候条件变干燥,湖水经历蒸发浓缩,从上油砂山组以下至上干柴沟组,越往深部,各种裂缝、裂隙越发育,封闭程度越高,致使盐溶溶滤作用的发生,地下水在岩盐层中的高压封闭空间内,在静压力作用下,地层孔隙中的地下水沿断裂裂隙运移,径流至岩盐层,溶解钾-钠-锂等物质,同时Li+、Br-等物质沿深大断裂进入地层裂隙,形成高矿化度含钾、硼、锂的卤水,最终成矿。韩佳君等研究认为南翼山地下卤水主要为Cl-Na型陆相同生沉积地下卤水,部分地下卤水形成于封闭条件差的环境,反映出Cl-Ca型溶盐卤水特征。

5.4天峻县茶卡北山锂铍矿

自2011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了(青海省三稀矿产战略调查)等一批科研项目基础上,通过靶区优选,2017年$该单位在茶卡北山地区发现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2018年承担了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计划项目(青海省乌兰县察汗诺+茶卡北山地区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开展工作时,发现含锂辉石花岗伟晶岩,拉开了柴达木北缘地区的锂铍矿找矿的序幕。该地区区域构造上处于南祁连地块与全吉地块(又称欧龙布鲁克地块)结合的宗务隆山构造带东段,秦-祁-昆结合部的北端,在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的宗务隆洋板南向俯冲过程中,天峻南山形成一系列代表岛弧的中酸性火山岩。

5.4.1矿区地质

茶卡北山锂铍矿区地处南祁连地块与全吉地块接合部的宗务隆山构造带东段,隶属西秦岭宗务隆-双朋喜成矿带西段。出露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奥陶系茶卡北山片岩组(QbO3c)石炭系-二叠系土尔根大坂组(CP2t)、果可山组(CP2g),三叠系隆务河组(T1-2l)以及第四系(Q)其中青白口-奥陶系茶卡北山片岩组为土尔根大坂组中新解体出的一个非正式填 图 单 位,可 划 分 为 茶 卡 北 山 片 岩 组 下 段(Q bO3c1)、茶卡北山片岩组上段(QbO3c2),为区内伟晶岩脉主要产出地层.区内岩浆活动主要为奥陶纪石英闪长岩,呈北西向条带状,沿区域性断裂产出;脉岩较为发育,中、酸性岩脉发育,中性岩脉为石英闪长岩脉;酸性岩脉为花岗细晶岩脉、二长花岗岩脉以及花岗伟晶岩脉等,其中花岗伟晶岩脉为区内分布最广泛的岩脉,且普遍含稀有金属矿化。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以北西向为主,其次有北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断裂(图7)。

目前,矿区内发现伟晶岩脉300余条、深部50余条隐伏伟晶岩,主要产出于青白口—奥陶系茶卡北山组、晚奥陶世石英闪长岩中;脉体规模不等,脉宽一般0.2~20m,最宽40m,长约50~400m,呈透镜状、巢状、囊状、条带状等形态;脉体走向多为北西向,其次为北东向,少数呈南北向及东西向分布;伟晶岩脉具有成群、成带产出特征。岩石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20%~35%)、更长石(22%~33%)、钠长石(0-50%)、钾长石(微斜条纹长石,5%~38%)、锂辉石(10%~40%)、锂云母(0~3%)电气石(0~15%)白云母(0~15%)石榴石(0~10%)和少量绿柱石。

图7 青海省茶卡北山矿区地质略图

1—石炭系—二叠系土尔根大坂组;2—石炭系—二叠系果可山组;3—青白口—奥陶系茶卡北山片岩组下段;4—青白口—奥陶系茶卡北山片岩组上段;5—三叠系隆务河组;6—第四系;7—奥陶纪石英闪长岩;8—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脉;9—含锂辉石花岗伟晶岩脉;10—含白云母花岗伟晶岩脉;11—地质界线;12—断层

5.4.2 矿体特征

5.4.2.1 伟晶岩带

据伟晶岩脉空间展布及围岩岩性等特征,划分出3条伟晶岩带,其中I号伟晶岩带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长约1km,宽200m,围岩为石英闪长岩;圈定29条花岗伟晶岩脉。Ⅱ号伟晶岩带北西一南东向延伸约7km,宽200-700m,位于I号带南侧,围岩为青白口—奥陶系二云石英片岩,圈定伟晶岩脉144条。Ⅲ号伟晶岩带呈北西向延伸约7km,宽300-500m,位于Ⅱ号带南侧,围岩为糜棱岩化石英闪长岩及二云石英片岩,圈定伟晶岩脉115条。矿区内地表土壤植被覆盖,伟晶岩脉断续出露,分带性不明显。

5.4.2.2 矿体分布

矿区内圈定矿体、矿化体130余条。其中。I号带圈定矿体29条,其中锂铍体56条,其中锂铍铌钽铷矿体1条、锂铍矿体2条铌钽矿体1条、铍矿体52条;Ⅲ号带圈定锂铍矿体23条,其中锂(铍)矿体2条、铍矿体21条。矿体多呈岩脉状、透镜状产出,部分呈囊状,矿体走向以北西—南东向为主。

I-M7锂铍矿体长280m,最大控制斜深158m,真厚度0.83-3.06m,平均1.65m,产状355°∠58°,含矿岩性为含锂辉石绿柱石花岗伟晶岩,锂辉石呈浅绿色,板柱状,绿柱石呈星点状,Li2O品位0.58%~1.11%,平均0.81%;BeO品位0.041%~0.076%,平均0.059%。I-M8锂铍矿体地表由TC3、TC5等槽探控制,长约340m,深部由I-ZK1、I-ZK3等钻探控制(图8),矿体走向自西向东由40°斩变为110°,真厚度2.7-5.13m,含矿岩性为含锂辉石花岗伟晶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35%)钠长石(8%)、锂辉石(25%)、锂云母(2%)、电气石(3%)和少量绿柱石;锂辉石呈灰白色、浅灰色、浅绿色,发育裂纹,晶体呈长板柱状,粒径0.3-5cm;矿体在深部延伸较为稳定,Li2O品位0.55%~1.70%,平均1.33%;BeO品位0.040%~0.076%,平均0.052%,Rb2O品位0.039%~0.062%,平均0049%。

图8 茶卡北山矿区I-M8矿体垂直纵投影图1—勘探线投影位置及编号;2—槽探位置及编号;3—钻探位置及编号;4—锂铍矿体及编号;5—铍矿体及编号;6—块段平均品位/真厚度;7—块段编号

Ⅱ-Ml2铍矿体长660m,走向120°方向展布,真厚度177~3.85m,平均2.54m;矿体产状12°∠27°。含矿岩性为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BeO品位0.053%~0.058%,平均0.055%;绿柱石呈六棱柱状,部分呈星点状,粒径0.5~3mm。Ⅱ-M25铍矿体长320m,走向约100°真厚度2.01~2.63m,平均2.32m,BeO品位0.040%~0.059%,平均0.048%。含矿岩性为灰白色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绿柱石多呈灰白色六棱柱状,粒径2~5mm,部分可达1cm;部分呈细粒星点状,矿体产状10°∠68°。Ⅲ-M3锂铍铯铷矿体长160m,走向140°斜深3m,单矿体真厚度0.83m,矿体产状为50°∠60°。含矿岩性为含锂云母锂电气石花岗伟晶岩,矿物成分主要为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锂电气石、锂云母;Li2O平均品位1.02%、BeO平均品位0.13%,Cs2O平均品位0.053%、RbO平均品位0.077%。

5.4.2.3 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主要为锂辉石、锂云母、铌钽铁矿、铌铁矿、绿柱石等,脉石矿物为钾长石、钠长石、石英、石榴石、电气石、白云母、黑云母等。锂辉石呈板柱状晶,晶体长轴锂辉石呈粒状变晶,晶体长短轴值在1.3mmX2.0mm~11mmX40mm之间,光性特征为二轴晶正光性,正延性,纵切面斜消光,晶内见有不规则状裂纹,沿裂纹充填有钠长石,在岩石中不均匀分布于长石和石英等矿物间隙。绿柱石以浅灰白色为主,少量灰绿色,呈六棱柱状、不规则状或星点状分布于石英、钠长石、锂辉石等矿物之间;多数晶形破碎、不完整,粒径0.2~5mm。锂云母多呈细小片状晶,片长在0.02~1mm之间,少数呈鳞片状集合体分布,略显浅玫瑰红色,与石英相对集中分布,两者同期形成,为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

5.4.2.4 矿石组构及围岩蚀变

矿石结构主要为伟晶结构、变余伟晶结构、他形粒状变晶结构,少数碎裂结构、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矿石构造较单一,为块状构造。含矿伟晶岩脉侵入于地层、岩体中,接触边缘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钾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白云母化等。

5.4.3. 矿床形成机理

5.4.3.1成矿时代

茶卡北山地区含锂辉石伟晶岩脉群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首次发现,沿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北侧密集产出,一些学者对其成矿年龄进行了探讨,含矿伟晶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为217Ma,Pan Tong et al.(2021)对茶卡北山含矿伟晶岩中获得锰钽铁矿中U-Pb年龄为240.6±1.5Ma,李善平等(2021)在茶卡北山东段锲墨格山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为229.5±Ma。由此可知,茶卡北山地区伟晶岩型锂铍矿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

5.4.3.2形成机理

茶卡北山含矿伟晶岩的发现可推断宗务隆山构造带东段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新的、重要的Li、Be矿成矿带。伟晶岩携带稀有金属成矿元素一起迁移和富集成矿。含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往往产出在造山期后相对稳定阶段,且与过铝质S型花岗岩密切相关。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宗务隆洋壳向南俯冲,形成一系列中酸性火山岩和青海湖南山及天峻南山花岗岩为代表的岛弧地体,晚三叠世洋壳闭合进入陆内碰撞造山期。茶卡北山含矿伟晶岩具有高硅、富铝,富集Cs、Nb、Ta等特点;含矿石矿物主要为锂辉石、绿柱石,含矿伟晶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茶卡北山伟晶岩具有低且负的εHf(t)值(-15.2~-1.8)和古老的tDM2模式年龄(2.22~1.99Ga),反映其源岩为古元古代地壳;全吉地块变质基底达肯大坂岩群形成于2.32~1.96Ga之间;显示茶卡北山伟晶岩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重熔再造。宗务隆构造带作为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青海南山中三叠世岩浆形成于陆块碰撞造山的后碰撞阶段,且具有相似构造带的鄂拉山构造带,岩浆岩形成于碰撞及碰撞后阶段,宗务隆地区构造体制由中三叠世碰撞及碰撞后阶段转换为晚三叠世伸展阶段,花岗伟晶岩可能形成于碰撞造山期后相对稳定阶段,构造活动较为稳定,导致该地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富含稀有金属元素的岩浆房,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趋向于液相富集,Li、Rb、Cs等稀有金属元素富集于岩浆演化晚期热液中,晚期热液灌入地层或岩体构造裂隙、节理,形成了富含锂辉石的伟晶岩脉。

5.5 草陇锂铍金属矿

5.5.1 矿区特征

该矿位于青海玉树草陇地区(与四川石渠扎乌龙地区接壤),隶属南巴颜喀拉一雅江Li-Be-Au-Cu-Zn水晶成矿带,区域上与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床同处于甘孜—理塘成矿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古新近系及第四系,其中以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出露面积最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出露于邻区四川境内石渠卡亚吉(扎乌龙)岩体,为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地表形态呈不规则囊状或纺锤状,岩基侵入于巴颜喀拉山群组成的背斜核部中。岩脉类型繁多,中性—酸性岩脉均有,规模大小不等;草陇地区花岗岩脉、伟晶岩脉发育(图9)。变质岩主要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岩性组合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及黑云母石英片岩,局部出露红柱石、十字石石英片岩;变质相系属中—低压变质相系。

图9 青海玉树草陇地区地质略图1—第四系;2—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板岩、千枚岩夹砂岩;3—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方解黑云变粒岩夹黑云石英片岩;4—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黑云石英片岩、十字石(红柱石)黑云石英片岩;5—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黑云石英片岩、黑云变粒岩;6—三叠纪白云母花岗岩;7—伟晶岩脉;8—细晶岩脉;9—煌斑岩脉;10—闪长岩脉;11—石英脉;12—地质界线;13—地层产状;14—背斜轴;15—省界

伟晶岩脉规模大小不等,大者长500m,宽80m,小者长约10m,宽约0.5m,—般长约80~300m,宽2~30m。伟晶岩脉产出于白云母花岗闪长岩内外接触带中,以外接触带为主;并侵入于巴颜喀拉山群黑云母斜长片岩中(图10d);形状不规则,多呈长条状、囊状产出,少数呈透镜状。岩脉在水平方向上呈现从边缘到中心由细粒—中细粒—中粒带状变化,在垂直方向由上而下呈细中粒—中粒变化岩脉交代作用强烈,有白云母化、钠长石化和云英岩化等,其中白云母化最为普遍,云英岩化仅在岩体顶部沿裂隙局部发育;蚀变特征表明,钠长石化对锂辉石的形成有利,云英岩化交代对铌、钽、铍、锡矿化有利。

5.5.2 矿体特征

矿区内发现伟晶岩脉26条,其中含矿伟晶岩脉11条。据伟晶岩脉矿物及显微特征,可将伟晶岩类型划分6类:含白云母花岗伟晶岩,含电气石花岗伟晶岩,含电气石白云母花岗伟晶岩,含绿柱石白云母花岗伟晶岩,含白云母锂辉石花岗伟晶岩,含锂云母锂辉石花岗伟晶岩(图10a~c);围岩主要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黑云母石英片岩(图10d)。含矿伟晶岩脉规模大小不等,长20~500m,宽5~50m,矿脉总体走向110°。含锂云母锂辉石花岗伟晶岩为主要矿体,锂主要赋存于锂辉石、锂云母矿物中,富锂伟晶岩脉中锂矿化一般连续稳定,常为全脉矿化。含矿伟晶岩脉中Li2O多数样品已达工业品位,Rb2O全部样品均达到最低工业品位,BeO和Nb2O5+Ta2O5部分样品已达最低工业品位。

矿石类型主要有锂矿石、锂铍矿石、锂铌钽矿石、锂铍铌钽矿石等。矿石多具半自形—他形花岗伟晶结构,偶见粒状结构、文象结构,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星散状构造。稀有金属矿物主要有锂辉石、绿柱石、铌钽铁矿等,磷铝石、细晶石、铀细晶石、铯榴石等次之;副矿物主要有电气石锡石、锆石等。

图10 青海玉树草陇矿区伟晶岩及显微特征a)—灰白色含白云母花岗伟晶岩;b)—含绿柱石白云母花岗伟晶岩;c)—含白云母花岗伟晶岩;d)—细粒黑云斜长片岩;Ber—绿柱石;Q—石英;Kf—钾长石;Pl—斜长石;Bi—黑云母

5.5.3 地球化学特征

对青海玉树草陇矿区6件含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3),结果表明含白云母花岗伟晶岩SiO2含量73.30%~76.38%,平均75.41%;Al2O3含量为14.37%~15.27%,平均为14.71%;MgO含量0.008%~0.061%,平均0.025%;TiO2含量0.016%~0.031%、P2O5含量0.07%~0.15%,MgO、TiO2、P2O5含量较低,Na2O+K2O含量为6.82%~8.70%,平均为7.69%,Na2O/K2O比值为1.54~3.08平均2.03,具富钠特征。在花岗岩K2O-SiO2岩浆系列判别图解(图11)中,样品投点多落入钙碱性岩系列岩区。肖庆辉等(2003)认为强过铝质(SP)花岗岩A/CNK值≥1.1,强过铝质(SP)花岗岩在时空上与钙碱性花岗岩相关。区内A/CNK值为1.07~1.20,平均为1.15;在A/NK-A/CNK判别图解中(图12),投点于过铝质区,具有强过铝质花岗岩特性。由此,矿区内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具有高硅、富铝和低锰和钛为特征,属过铝质、钙碱性花岗伟晶岩;可能形成于大陆碰撞环境。

表3 青海玉树草陇矿区伟晶岩全岩主量(%)和微量(μg/g)元素分析结果

图11 青海玉树草陇矿区伟晶岩K2O-SiO2图解

图12 青海玉树草陇矿区伟晶岩A/NK-A/CNK图解

由于稀土元素在多数情况下为不相容元素,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易保存在残余流体相中,对于深部形成的热液流体其稀土元素总量较低。矿区内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稀土总量∑REE为81.3X10-6~141.35X10-6,平均为97.05X10-6;LREE/HREE=1.26~2.54,平均为2.09;(La/Yb)N=4.13~9.66,平均为6.08;具有明显轻稀土富集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图显示(图13),稀土配分曲线均向右倾斜,为富集轻稀土的右倾型REE配分模式,铕具有正异常(δEu=0.79~2.54,平均值1.35);δCe为0.24~0.25,呈负异常。

图13 青海玉树草陇矿区伟晶岩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图

含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且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而Sr相对亏损,伟晶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图14)呈“M”型特征。全岩Zr/Hf和Nb/Ta比值视为花岗岩浆结晶分异程度的标志,在花岗伟晶岩中,从早期相到晚期相中Ta逐斩富集,Nb/Ta比值逐渐减小。区内Zr/Hf—般为0.37~0.48,平均为0.42;Nb/Ta为0.23~0.40,平均为0.29;显示区内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高。


图14 青海玉树草陇矿区伟晶岩微量元素蛛网图



5.5.4 构造环境

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类(MPG)—般认为是大陆碰撞作用的产物。Nb-SiO2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图15),草陇矿区样品均落入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区域。Sr、Ti、Ba等负异常和U、La、Hf等的正异常与造山带弧岩浆作用形成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特征相符。与碰撞有关的强过铝质花岗岩主要是同碰撞时期地壳收缩与堆叠阶段,地壳加厚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研究区隶属于甘孜-理塘成矿带,许志琴等(2020)认为松潘-甘孜构造带是由于北部的华北陆块、西部的昌都-羌塘陆块和东部的扬子陆块之间在印支期发生俯冲、碰撞形成。区内含白云母花岗伟晶岩具有高硅、富铝、钙碱性花岗岩特性。由此,草陇伟晶岩可能形成于同碰撞环境。

图15 青海玉树草陇矿区花岗岩Nb-SiO2图解



5.5.5 矿床形成机理

印支末期,劳亚板块、昌都-羌塘微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发生俯冲、碰撞,使得松潘-甘孜造山带发生了大规模滑脱一推覆造山,导致松潘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地壳侧向挤压增厚。在该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K、U和Th等衰变产生的热量引起增厚地壳发生减压熔融,从而导致扎乌龙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其成岩年龄212Ma。为高钾钙碱性岩石,属高压型强过铝质花岗岩,印支末期矿区受到构造挤压作用,导致地壳深部发生重熔形成深部岩浆房。岩浆在冷却过程中,早结晶出的微斜长石、斜长石、电气石矿物下沉于熔体底部,晚结晶出的钠长石、白云母及锂辉石矿物堆积于其上,形成有不同矿物组合的分带现象,构成各原生结构带,如细晶结构带、文象变文象结构带、中粗粒结构带、块状石英微斜长石带、石英微斜长石锂辉石带和石英核等,其化学成分由外向内明显有Ca(Na)、K、Li、Cs演化发展的趋势,Li、Rb、Cs的含量变化趋势与主元素关系密切。随着伟晶作用从黑云母伟晶岩向白云母、锂云母伟晶岩发展,Rb、Li逐步取代钾长石中K和Na,在热液-流体交代阶段Rb、Li等稀有元素相对集中,并在适宜部位沉淀富集成矿。由于重熔岩浆沿构造虚脱部位发生多期多阶段侵位,同时,深部岩浆房不断向酸性和挥发分和稀有金属富集的方向演化;在最晚阶段,深部岩浆房分异出的岩浆侵位形成白云母钠长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固结残余熔体向外迁移,并经结晶分异作用在岩体或围岩中侵入形成稀有金属矿化。


6  青海锂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6.1 各地史时期的锂矿分布情况

从成矿时代来看,中生代是硬岩型锂矿床成矿的极盛时期,盐湖卤水型锂矿的成矿时代主要为古近纪、第四纪。地表卤水锂矿的成矿时代为第四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盆地中;柴达木盆地西北背斜构造中的地下卤水锂矿的成矿时代为第三系。

6.2 主成矿期的空间分布规律

青海省锂矿床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带集中分布特点,硬岩型锂矿床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宗务隆山成矿带、柴北缘成矿带、巴颜喀拉-松潘成矿带;盐湖卤水型锂资源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此外在巴颜喀拉-松潘成矿带有小型矿点的分布(图1)。盐湖卤水型锂矿包括地表卤水和地下卤水两种。地表卤水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地下卤水主要分布柴达木盆地的西部。

中国硬岩型锂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较为相似,多处于各种大地构造单元内部的褶皱造山带。青海省硬岩型锂矿主要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伟晶岩型矿床;近年来,在宗务隆构造带东段茶卡北山发现了含矿伟晶岩脉,除Li和Be外,Nb、Ta、Cs和Sn也具有找矿潜力,有望成为青藏高原北部一个新的锂铍资源基地。草陇伟晶岩型L、Be矿是“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青藏高原北部伟晶岩型Li-Be矿的找矿空间。

6.3 构造演化与锂矿成矿的关系

锂是地球中最轻的金属元素,异常活泼,致使内生型锂矿床的形成多受到构造环境的约束,如花岗伟晶岩的形成往往集中于造山过程的相对稳定时期。青海省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主要集中在中生代。不同地区成矿构造演化特征为:宗务隆构造带是一条具有完整构造旋回的印支期造山带,经历了早泥盆世—中三叠世的陆内裂陷、洋盆及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宗务隆群果可山组中晚石炭世蛇绿岩(Rb-Sr年龄318±3Ma)标志着宗务隆洋盆的开始;晚二叠世开始—中三叠世,宗务隆洋壳向南俯冲闭合,沿构造带北缘形成俯冲环境下的中酸性火山岩和岛弧型花岗岩。中三叠世早期,进入板内演化背景下的弧后伸展阶段,提供了丰富的稀有金属物源,也是最主要的热动力。晚三叠世宗务隆洋壳闭合进入陆内碰撞造山期;宗务隆东段茶卡北山花岗伟晶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是宗务隆地区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背景下,造山过程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产物。

柴北缘造山带中三叠世发生大规模伸展运动岩浆活动强烈,花岗质岩浆侵位,岩浆期后热液将有用组分带入脆性破碎带中,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以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构造为容矿构造,来自深部的物质—岩浆汁和热流体的参与和混合,带入稀有金属元素。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区内派生发育的北东、北北西或北北东近东西向节理为控制伟晶岩脉及其他脉岩的主要裂隙,其熔融体沿早期形成的构造裂隙侵位于达肯大坂(岩)群中的薄弱面及北东、北西构造裂隙中。

巴颜喀拉地区,印支末期,松潘-甘孜造山带发生了大规模的滑脱—推覆造山,从而导致扎乌龙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印支末期矿区受到构造挤压作用,导致地壳深部发生重熔形成深部岩浆房。研究区伟晶岩脉多产出于其“母岩”白云母花岗岩内外接触带,由于重熔岩浆沿构造虚脱部位发生多期多阶段的侵位,同时,深部岩浆房不断向酸性和挥发分和稀有金属富集的方向演化,并集中出露于巴颜喀拉山群黑云母石英片岩中,含矿伟晶岩的成岩成矿形成主要与“母岩”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关系密切。L、Rb、Cs的含量变化趋势与主元素关系密切,经结晶分异作用在远离岩体的围岩中发生稀有金属矿化。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使柴达木地拗陷,盆地周边地形相差悬殊,渐新世早期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形成了盐度较高古湖,渐新世中晚期,古湖的东界范围有所扩大,上新世柴达木盆地边缘构造褶皱隆起阻挡了阿尔金山和昆仑山水系的流入,使祁连山一带淡水不能再补给,古气候转为干旱为木古湖蒸发成盐提供了气候条件。

在晚上新世时,柴达木盆地为统一的古盐湖,受火山活动影响,地下热水将K、L等元素向西运移汇集到盆地西部。此时,气候的冷暖频繁交替,在枯水期可与柴达木古湖隔离,在丰水期间水域扩大,与柴达木古湖连通,接受碎屑沉积。形成盐类沉积与碎屑沉积互层的现象。

上新世末期至早更新世初期新构造运动引起柴达木西北部抬升,而东南部则发生强烈沉降,柴达木古湖发生初步分割。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大约在距今50~30ka前,致使古湖进一步解体,即柴达木古湖形成了西部分离,东部分割的状况。使察汗斯拉图与大浪滩分离,昆特依、马海、尕斯库勒湖形成封闭环境,一里坪和东、西台吉乃尔湖三湖与察尔汗湖逐渐分离,逐渐演变成盐湖。盐湖一般发育在构造稳定区或是在相对活动的亚稳定区,柴达木盆地中更新世末大规模构造运动,使得这些古湖封闭,为卤水型锂形成提供了空间。那棱格勒河沿昆南断裂分布,断裂带两侧存在一系列新生代火山活动,河水溶解了与火山及断裂活动有关的温泉热水中的成矿物质,为一里坪、东西台吉乃尔和察尔汗赋锂盐湖提供大量Li物质来源。耐盐、耐干旱植物如麻黄、篙大量出现反映气候趋于寒冷干旱,造成晚更新世盐湖早期古卤水蒸发浓缩程度较高,有利于锂矿的形成。

全新世中期,盆地西部各凹地中残留的地表积水迅速干涸,仅在靠近补给源的局部凹陷中积水成湖,存在小面积季节性地表积水。西部各次盆地陆续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类沉淀下来,盐湖全面干涸成干盐滩,仅在其边缘残存一些小盐湖。柴达木东南部则经长期迁移、积累,逐步浓缩富集,其主要盐矿物类型组成及结晶析出顺序等与其他由古湖分割出来的次级盆地的盐类沉积几乎无异。因此,一里坪、东西台吉乃尔和察尔汗锂矿床的形成、发展与演化是在柴达木盆地古湖范围内的继承与延续。

针对深层含锂卤水而言,上新世末,盆地内基底差异性升降运动也逐渐加剧,西部一系列背斜构造形成。从上油砂山组以下至上干柴沟组,越往深部,各种裂缝、裂隙越发育,封闭程度越高,在静压力作用下,地层孔隙中的Cl-Na型地下卤水,沿断裂裂隙运移,径流至岩盐层溶解钾、钠、锂等物质,同时,Li+、Br-等物质沿深大断裂进入地层裂隙,形成高矿化度含钾、硼、锂的深层卤水矿。

6.4 锂矿成矿系列的厘定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是矿床地质科学中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研究的对象是时、空域中矿床的自然体及其时空结构、形成地质构造环境、形成过程、演化规律以及矿床自然体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区域成矿规律理论之一,特别是在近年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矿床成矿系列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及构造部位,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矿床自然体,即四个“一”为内涵的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地质环境密切关联。参考潘彤(2019)对青海省矿床成矿系列成果,将青海省锂矿划分5个成矿系列、3个成矿亚系列、6个成矿式(表4)。由表4可以看出,青海省锂矿成矿系列分布在中生代和新生代。

表4  青海省锂矿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简表

柴北缘与三叠纪伟晶岩型铌、钽、锂矿床矿床成矿系列,印支期成群出露花岗伟晶岩脉侵入达肯大坡岩群黑云母石英片岩,形成与花岗伟晶岩有关的Nb-Ta-Li—白云母矿床,代表矿床沙柳泉铌钽锂矿矿床。

西秦岭宗务隆-天峻锂矿成矿系列,该区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显著,特别是幔源岩浆活动的高峰期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目前已发现近1000余条伟晶岩脉,具有成群、成带产出特征,伟晶岩脉主要产出于古元古界达肯大坂群、石英闪长岩中,形成了三叠纪与中酸性伟晶岩岩浆作用有关的锂铍矿,即茶卡北山锂铍矿。首次在该带发现稀有金属矿,将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锂铍等稀有金属矿找矿重要靶区。

巴颜喀拉-松潘与三叠纪岩浆作用有锂、铌、钽矿床成矿系列,在南巴颜喀拉发现与三叠纪伟晶岩有关锂矿,含矿岩体主要为印支期侵入的中酸性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岩、二长岩、伟晶岩等,产于三叠系巴颜喀拉组中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目前发现岩浆岩型、伟晶岩型等锂铍铌钽矿点3处,代表性矿床点有称多县草陇锂铍铌矿点、扎朵乡铍铌钽矿点、尕朵铌钽矿点等,是松潘-甘孜造山带西延稀有金属成矿地区,其形成环境与松潘-甘孜造山带古特提斯洋封闭的锂矿极为相似。

柴达木盆地与古近纪一新近纪沉积岩有关的钾、硼、锂、石盐矿床成矿系列,主要产出盐湖型锂矿资源。形成于青藏高原强烈的构造活动,深部锂等稀有金属沿构造活动运移进入盐湖盆地中,经过长期蒸发作用,形成盐湖型锂矿床。主要有三个亚系列,古近纪一新近纪与裂隙型的锂、硼、钾成矿亚系列南翼山式南翼山深层卤水硼锂钾矿床;早一中更新世与砂砾型钾锂成矿亚系列,如大浪滩一黑北凹地砂砾石型深层孔隙卤水钾锂矿床;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与蒸发沉积作用有关的石盐、钾、镁、锂、硼成矿亚系列,如察尔汗钾锂镁矿床,东台锂硼钾矿床。

此外,前人在巴颜喀拉成矿带上发现了一些与第四纪湖盆沉积作用有关的锂矿点,如治多县盐湖锂盐矿点、海丁诺尔锂盐矿点、海丁诺尔南湖锂盐矿点、库赛湖东小湖锂盐矿点等。待工作程度提高后对其规律作进一步总结。

7  青海省锂矿成矿找矿潜力

宗务隆山成矿带:该构造带是初始裂陷形成于早一中泥盆世,洋盆形成于晚石炭世洋壳俯冲,中三叠世发生碰撞造山作用,晚三叠世宗务隆构造带出现明显的隆升,早一中侏罗世羊曲期的发育湖相沉积,进入造山演化时期。伟晶岩是中一晚三叠世陆内后碰撞造山期后岩浆演化至晚期的产物,这一发现将青藏高原印支期伟晶岩型L-Be矿成矿范围向北扩大到了南祁连地块的南部边缘,是青藏高原继“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印支期L-Be成矿带,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伟晶岩型Li、Be矿的找矿空间。加之,呈北西向展布Li、Be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带宽度达500m,累计长约40km,呈现出良好的锂铍矿找矿前景和潜力。

柴北缘成矿带:柴达木盆地北缘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剧烈,在内压力和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其熔融体沿早期形成的构造裂隙侵位于达肯大坂(岩)群地层中的薄弱面及北东、北西构造裂隙及节理,区内派生发育的北东、北北西或北北东近东西向节理为控制伟晶岩脉及其他脉岩的主要裂隙。伟晶岩带西起阿尔金山龙尾沟,经鱼卡河至乌兰县沙柳泉、察汗诺、青海南山等地,长200多千米,其中在生格、沙柳泉、察汗诺、茶卡北山、石乃亥等地区伟晶岩脉呈分片区、集中出露的特点,在冷湖北山地区已发现伟晶岩脉200余条、沙柳泉地区227条、生格地区175条、察汗诺100余条、石乃亥地区224条。

其形成来自深部的物质一岩浆汁和热流体的参与和混合,带入稀有金属元素,在后期重结晶和交代作用下,形成富含稀有金属及白云母的伟晶岩。因此,柴北缘地区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伟晶岩脉最集中产出地,柴北缘地区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稀有金属矿找矿潜力区之一。

柴达木盆地锂储矿区:盐湖卤水型锂矿床是由溶解大量锂的含盐地下水堆积而成,矿床中的锂赋于晶间卤水、孔隙卤水及地表卤水中。

中国赋锂盐湖群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由南向北,盐湖的水化学类型由碳酸盐型向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过渡,干燥气候逐渐加强。因此,西藏的盐湖卤水型锂矿床主要为碳酸盐型,青海主要为硫酸盐型,且青海盐湖的规模和形成时间上都远大于西藏盐湖,而卤水中的锂含量小于西藏。例如西藏扎布耶盐湖面积只有190km2,卤水中锂的浓度高达632X10-6,为全球镁锂比最低的优质的碳酸盐型盐湖。国内盐湖型锂矿资源中含镁较高,具有较高的Mg/Li和Mg/Ru比值,Mg/Li值一般大于40(国外如智利阿塔卡马盐湖仅6.47)。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凹陷内的第四纪盐湖沉积物中,以全新统和上更新统盐层卤水中含锂较高。锂矿除少量呈机械混入物或被黏土质点吸附外,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含盐岩系卤水(晶间卤水和孔隙卤水)及湖表卤水中,呈LiCl化合物与钾、镁、硼、钠盐类矿共生,与硼关系最为密切,罕见锂的晶出物平面上以柴达木盆地中心区一里坪一达布逊湖区一带最为浓集,构成多处大型矿床,其他周边盐湖含量较低。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的一里坪、西台吉乃尔湖和东台吉乃尔湖,卤水中的锂含量在柴达木盆地是最富的,硼含量也比较高,仅次于大、小柴旦湖。该地区众多盐湖湖表卤水含LiCl普遍较高,有较大找矿前景。

近年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古近纪—新近纪背斜构造新发现深层含锂卤水,即落雁山构造、碱石山构造、红三旱四号构造、鸭湖构造等点取得重要的进展,深层卤水矿床具有锂含量高(LiCl的品位为333.00~430.19mg/L)、镁锂比低、原卤矿化度低等诸多优势特点。因此,柴达木盆地古近纪—新近纪背斜构造深层含锂卤水找矿空间大,找矿潜力巨大。

巴颜喀拉-松潘成矿带:川西锂矿带和喀喇昆仑锂稀有金属成矿带构成了青藏高原北缘松潘-甘孜-甜水海地体中横贯2800km的锂稀有金属成矿带,称为“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形成于古特提斯大洋闭合、地体汇聚碰撞形成的巨型印支碰撞造山带内。近年来,在川西的可尔因地区发现李家沟特大型稀有金属矿床,在甲基卡矿区的外围,“我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项目的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在新疆南部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发现了以白龙山超大型锂铷矿床和大红柳滩超大型锂矿为代表的喀喇昆仑锂稀有金属成矿带。

通过西昆仑的大红柳滩与川西的甲基卡锂矿床资料对比,两者具有类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形成大型或超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条件,说明了西昆仑的锂矿带向南东延伸与松潘-甘孜锂矿带相连,西昆仑锂矿带向北东延伸有可能进入青海,青海省在该带仅有草龙锂矿带点,与其相邻的扎乌龙花岗伟晶岩型矿床都是出现在变泥质岩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在造山过程中由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形成强过铝质富稀有金属花岗岩浆,最终富集成矿,这些过程是扎乌龙矿床,乃至松潘-甘孜造山带形成巨量稀有金属资源的根本原因。李健康等认为扎乌龙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锂辉石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西侧,锂等稀有金属资源找矿潜力巨大,规模可能扩大为超大型。青藏高原东部横跨2800km巨型的松潘-甘孜-甜水海造山带因产出川西甲基卡、可尔因等以及新疆白龙山等超大型锂矿而著名,青海省横跨该带长度接近1000km,成矿条件极其相似,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青海省段将是花岗伟晶岩型锂矿重点调查、突破的地段。

8  结论

锂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青海省的锂矿资源可分为盐湖卤水型和硬岩型两种,前者锂资源储量巨大,占有全国的主要资源储量,但开发利用水平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后者主要有花岗伟晶岩型的锂矿。从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条件分析、结合成矿事实,该带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可能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找矿重点带。

(2)从锂矿的时空分布角度而言,硬岩型锂矿床形成时代集中在中生代,盐湖卤水型锂资源形成于新生代;硬岩型锂矿床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宗务隆山成矿带、柴北缘成矿带、巴颜喀拉-松潘成矿带;盐湖卤水型锂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此外在巴颜喀拉-松潘成矿带的西部也有小型矿点的分布。其成矿作用多发生于区域构造演化的相对稳定阶段,处于相对封闭的构造环境。

(3)依据成矿系列的理论,青海省锂矿划分5个成矿系列、个成矿亚系列、6个成矿式。硬岩锂矿自宗务隆山成矿带—柴北缘成矿带—巴颜喀拉-松潘成矿带,成矿强度也减弱,从目前的成矿事实说明宗务隆山成矿带是今后锂找矿勘查工作的重点,盐湖卤水型工作重点应放在是柴达木盆地西部背斜构造区。

(4)综合分析"认为青海省锂矿成矿找矿潜力,应是“一盆三带”,即柴达木盆地和宗务隆山成矿带、柴北缘成矿带、巴颜喀拉-松潘成矿带。柴达木盆区地区背斜构造区是盐湖卤水型锂矿找矿重要靶区,应加强背斜构造区锂矿成矿机理研究及靶区的验证;东昆仑-巴颜喀拉--松潘带上从该带两头大型矿的不断发现,应是潜力最大的找矿突破区;宗务隆山成矿带、柴北缘成矿带有成矿事实、线索,可以实现锂矿找矿早日突破.

原文详见:潘彤,李善平,王涛,等.青海锂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J].地质学报,2022,96(05):1827-1854.

发布于 2025-02-26 09:47:45
收藏
分享
海报
122
上一篇:程银行等:中国砂岩型铀矿的两种成矿模式 下一篇:赵瑞东等 | 锻造采油采气“智慧大脑”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

    复制成功
    微信号: 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