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
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云南省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建设为契机,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抓手,探索生态保护红线智慧化监管,助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智慧化监管场景
按照“以场景为驱动、以算法为核心、以系统为载体”的总体框架,构建“数据感知、算法模型、场景应用”系统平台。
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保护成效场景总体框架图
夯实数据基础
针对传统数据获取难、周期长、人工成本高、数据时效性不足等问题。加强自然资源部门数据内部协同调用,推进建立跨行业跨部门数据协同获取机制,提高数据获取效率,降低数据获取成本。目前已初步形成多要素融合的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数据库,同时,依托生态保护红线电子围栏试点建设,可接入电子围栏数据、手机信令等高频数据,将数据调用频次从年度升级至季度、月度甚至实时,保障数据的时效性,提高动态监测评估水平。
构建指标体系与算法模型
针对当前监测评估相关技术指南不完善的情况,参考《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及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等,围绕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三大要求构建指标体系,不仅对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变化、用地性质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还构建了“质量、功能和价值”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指标表
当前,云南已经将各类评估指标全部完成算法构建并入库,实现评估结果自动计算,依托本场景工具,可以形成涵盖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变化、性质变化、功能变化、质量变化、价值变化、监督管理”等多个维度成效评估结论,直观展示保护成效,一键生成评估报告,节约评估成本,保障工作的可持续性,为生态保护红线有效管理提供支撑。
试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成效评估
通过试点应用,实现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状态动态识别、保护成效的多维评价。
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保护成效场景工具示意图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赵蕾
【文献推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流与社会生态相互作用的跨尺度耦合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贵州)为例
用户名
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邮箱
确认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