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场景试运行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要求建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持续作出部署,强调要持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完善数字化治理政策机制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规划实施评估监督等。
2023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7年)》,明确了建设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全力打造“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大力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推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和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2023年12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部署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试点的通知》,明确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16个省份、29个城市、1个区县开展试点。
为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型治理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高质量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特将原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城市体检进行时等专栏融合为CSPON(China Spatial Planning Observation Network)建设专栏,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两大版块的理论方法、国际经验、前沿趋势、技术路线、算法模型、实践经验等。欢迎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队伍、企业,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及单位等积极投稿,单位或个人不限,我们将以成果质量为唯一标准,择优刊载(投稿邮箱:ghjdcyzt@163.com)
本期刊发《云南: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场景试运行》。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 

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云南省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建设为契机,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抓手,探索生态保护红线智慧化监管,助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智慧化监管场景

微信号: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复制微信号

按照“以场景为驱动、以算法为核心、以系统为载体”的总体框架,构建“数据感知、算法模型、场景应用”系统平台。

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保护成效场景总体框架图

夯实数据基础

针对传统数据获取难、周期长、人工成本高、数据时效性不足等问题。加强自然资源部门数据内部协同调用,推进建立跨行业跨部门数据协同获取机制,提高数据获取效率,降低数据获取成本。目前已初步形成多要素融合的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数据库,同时,依托生态保护红线电子围栏试点建设,可接入电子围栏数据、手机信令等高频数据,将数据调用频次从年度升级至季度、月度甚至实时,保障数据的时效性,提高动态监测评估水平。

构建指标体系与算法模型

针对当前监测评估相关技术指南不完善的情况,参考《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及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等,围绕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三大要求构建指标体系,不仅对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变化、用地性质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还构建了“质量、功能和价值”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指标表

当前,云南已经将各类评估指标全部完成算法构建并入库,实现评估结果自动计算,依托本场景工具,可以形成涵盖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变化、性质变化、功能变化、质量变化、价值变化、监督管理”等多个维度成效评估结论,直观展示保护成效,一键生成评估报告,节约评估成本,保障工作的可持续性,为生态保护红线有效管理提供支撑。

试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成效评估

通过试点应用,实现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状态动态识别、保护成效的多维评价。

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保护成效场景工具示意图

 动态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变化
依托应用场景,通过图层控制,可以对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空间变化、质量变化、权益变化和人为活动进行空间精准识别,监督检查各类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更加直观和精准掌握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状态。
监测指标显示,该市生态功能用地减少,林地减少较多;农业功能用地中,>25°陡坡耕地面积减少;其他生产用地中,生产生活用地中交通运输和水工建筑用地增加较多。

同时,针对该地区高原湖泊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水质问题,还可以开展专题监测,与湖泊管理局数据联动,接入湖泊监测点和流域主要入湖河道监测点,实时监测水质及主要污染物变化。
多维评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
精准识别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用地、质量、功能、价值的变化情况,清晰展示地方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水平,全面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实施过程,多维度展示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情况。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上,可以精确识别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建设行为,但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大,各类型用地基数大,年度用地类型变化情况不突出。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上,可以发现该市生态质量总体稳定,内部质量结构变动,森林蓄积量增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增大,但也存在森林覆盖率降低、生态退化土地面积增多等问题。
生态系统功能变化上,可以发现该市流域水质保持稳中向好,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向好,但受到乔木林、竹林地减少等影响,土壤保持指数变化、石漠化指数变化、生态保护红线压力指数等呈现负向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上,可以便捷测算该市年度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直观展示各片区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空间上的横向对比及时间上的纵向比较,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提供参考。
下一步,云南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和算法模型,全面推进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和保护成效预评估工作,加强场景应用,助力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作者: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赵蕾

审核:程秀娟

发布于 2025-04-11 16:25:01
收藏
分享
海报
30
上一篇:我国新增两处世界地质公园 下一篇:黄金价格冲破3200美元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

    微信号: 后台设置微信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添加微信
    复制成功
    微信号: ziranziyuan1
    更多资料,添加微信
    我知道了